标题:
“亡国太后”隆裕:生前任人摆布 死后竟举国哀悼
[打印本页]
作者:
zzz425
时间:
2011-3-15 11:09
标题:
“亡国太后”隆裕:生前任人摆布 死后竟举国哀悼
她是一位身世凄凉的“亡国太后”,一生从未领受过光绪皇帝的恩爱。晚年虽为尊太后,大清国却已走向末路。最后为时势所迫签署“退位诏书”,反倒使她青史留名。不过,令她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一生虽任人摆布,身后葬礼却隆重有加.甚至出现了举国哀悼的盛况……
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初十,一位名叫叶赫那拉氏·静芬的女婴呱呱坠地。身为满洲镶黄旗人的她无疑是幸运的,生就高贵的血统,是慈禧太后之弟、三等承恩公桂祥之女。然而,一切的不幸都在她被姑姑慈禧太后许配给光绪以后开始了。
1889年(光绪+五年)光绪帝18岁,亲政在即。慈禧太后为达到进一步控制皇权的目的,将21岁的侄女叶赫那拉氏·静芬指配给光绪帝为后,试图通过皇后对光绪及其政务产生影响,并起到直接掌控光绪言行的作用。正因此,光绪对这一指婚极为不满。况且皇后貌不惊人,才德平庸,再加上性格胆小懦弱,素与光绪秉性不合。所以她虽身为慈禧至亲,却得不到皇帝的丝毫青睐。同时,光绪和慈禧在政治上的分歧隔阂,更直接导致了帝后之间积怨日深。皇帝将心中对太后的怨气,以冷漠的方式发泄到皇后身上,因为光绪帝认为皇后并非贤妻,而是慈禧太后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因此,尽管这位叶赫那拉氏·静芬有着太后姑姑这个强大靠山做依仗,戴着令世人羡慕的皇后桂冠,但皇宫中的家庭生活却极不幸福,一生从未领受过皇帝的恩爱。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颁旨:立醇亲王载沣3岁之子溥仪为继位皇帝,即宣统皇帝;命载沣为摄政王。同时,为培植叶赫那拉氏的势力,又旨意摄政王载沣,凡遇重大事件,必须请示皇太后。宣统帝登基,即尊光绪帝皇后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
作为皇太后,隆裕也希望自己能像慈禧一样垂帘听政,叱咤风云,只可惜她并没有统领全局的能力。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当时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乘机迫使摄政王交出权柄,要挟清帝退位。这使本来已经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更加难以为继。最终,隆裕太后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以“诸皇族宜俯从民意,以救生灵”,接受《优待清室条例》,签发《退位诏书》,宣布宣统皇帝退位。自此结束了清朝200余年的统治,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清帝退位后,社会各界对隆裕太后此举大加赞扬,称其有“让国之德”,是“女中尧舜”。然而隆裕本人究竟作何感想,其实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毕竟大清朝亡在了自己手中,这是她无论如何也不能释怀的事情。退位后,隆裕太后幽居深宫,极少与外人接触,忧郁成疾。在度过自己46岁生日后的第7天,也就是1913年2月22日,病逝于长春宫。
据载,隆裕弥留之际,对年仅9岁的溥仪说了几句令在场者无不悲伤落泪的话:“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读道途,听汝自为而已。”不过,这位身世凄凉的“亡国太后”隆裕做梦也没想到,一生作为陪衬,任人摆布的她,身后的丧礼却隆重有加、规模盛大。隆裕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出现了举国哀悼的盛况。
清室方面,由清官太保徐世昌、内务府大臣世续组成十余人的丧礼处,遵照清朝帝后丧仪的旧制办理。隆裕皇太后的遗体于22日申时殓入梓宫,停灵于皇极殿。宣统帝为隆裕太席上溢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庙号为“景皇后”。
民国方面,民国总统袁世凯下令,隆裕皇太后葬礼以君主的最高礼仪举行:全国下半旗三日,为皇太后致哀;文武官员臂戴黑纱二十七日;参议院休会一天;并把2月28日定为祭奠日。当天,袁世凯亲自臂戴黑纱,前往祭奠。尽管当时财政状况十分困窘,但民国政府还是担负了总计一百万两的葬礼经费,并给予溥仪三万元抚恤金。3月19日,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在大和门前广场为隆裕太后隆重举行了“国民哀悼会”。
据说,各界团体人士踊跃参加,为国民哀悼会的圆满完成不遗余力,景象盛况空前。当时的紫禁城被装点得一派庄严肃穆。天安门前的城楼下,扎了七门八柱的特大素彩牌楼,正中嵌以“国民哀悼会”字样;太和门前扎了三门式的大素彩牌楼,上书“哀悼”二字;午门城楼内外,均悬挂了一丈开外的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半旗式国旗,并以绳索拉起了万国旗;门楼墙壁上挂满了各界送来的冲天大幅挽联。
紫禁城内共分设两处灵堂。一处在皇极殿内,这里是清官里最为尊贵的地方,隆裕太后的梓宫(帝后的棺椁称为梓宫)即安置于此。按清朝旧制,帝、后梓宫形式均为满人传统的“大葫芦材”,皇后的梓宫外面要绘以凤纹。隆裕的梓宫外面被罩上了奎舆卫送来的黄云缎底绣着九只彩凤帷子的堂罩;梓宫的前面横放了披着黄寸蟒床单的灵床,床上竖立着隆裕太后全身宫装的巨幅画像;两旁挂着云头素幌外罩三拱门四立框的素彩灵龛灵桌上摆放着各种祭奠用品。晚清的皇族、王公大臣们均在此祭奠。一群晚清官员们在这里尽心竭力地大肆操办着这位亡国太后的丧事,仿佛是维护清王朝最后的尊严。
据当时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逝世后,社会各界为此表示惋惜。驻京各国公使去太和殿致祭外,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隆裕去世时光绪的陵寝—崇陵尚未修建完毕,光绪皇帝的梓宫还留存于西陵梁各庄行宫内,因而隆裕太后梓宫也只能暂时存放于此,待崇陵竣工方可一起人陵。1913年4月3日早晨,在民国政府仪仗队、军乐队及传统的满族执事引导下,隆裕太后梓宫由九十六抬“落地满黄”的“皇杠”,移送到前门火车站(西站),其后使用慈禧太后曾经乘过的专列、也是10年前隆裕为慈禧光绪送葬时所乘坐的专车,直接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当天下午,隆裕梓宫即与光绪皇帝灵枢一起,在行宫殿内安放完毕。隆裕太后生前是大清国首次乘火车渴陵的人,也是死后梓官用火车奉移山陵的惟一一位皇后。
1913年底,崇陵修建完毕。同年12月13日,隆裕、光绪梓宫正式葬人崇陵地宫,光绪帝梓宫位于棺床正中,隆裕皇后梓宫位于其左(东)侧。
纵观隆裕太后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年轻时被光绪皇帝冷落,其地位无足轻重;晚年虽位尊太后,大清国却已走向穷途末路;最后为时势所迫签署“退位诏书”,反倒使她青史留名。尽管作为大清末代太后,隆裕本人对此一直难以释怀,几乎是在自责、愧疚中度过了余生,但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潮流中,隆裕太后毕竟顺应时势,做出了明智的决定。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