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反击教育现状学生:我被和谐了

[导读]期中考试,他交了份“另类白卷”——除了作文,答题卡是空白的。作文《草见人命》得到了25分,以及力透纸背的四字评语:“自毁前程!”,像极了当年的韩寒。



李红豪告别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27)班的教室,已经14个月了。

华师一附中在湖北省声名赫赫,是数一数二的省级重点中学。学校网站的“知名校友”栏目里,有上百位博导、院士、将军、书记、委员、董事长、总经理,也有少数几位文化领域的知名人物如易中天、蒋方舟。

2010届高中毕业生,也就是李红豪的一千六百多名同学,如今已经拿到了各自的高考成绩。有406人分数超过600,学校初步统计的理科重点率达到84%。

李红豪既不在这84%之内,也不在这84%之外。他手里只有一份语文试卷答题卡的复印件。14个月前,高中二年级的期中考试,语文这一科,他交了份“另类白卷”——除了作文,答题卡上一片空白。题为《草见人命》的作文得到了25分(满分60),以及力透纸背的四字评语:“自毁前程!”

他的班主任说,不改正思想,就不要再进教室。于是他至今再没进过教室,尽管学校并没有正式宣布给他任何处分。他用半年时间写了一本22万字的小说,名叫《逃花园记》,自掏3万块出版。这个轨迹很像当年韩寒的模样,李红豪不这么觉得:“韩寒是主动不上学了,我是半主动……应该说是被和谐了。”

这篇作文可能会惹事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是2009年4月23日。前一晚李红豪睡得不好,早上在学校食堂吃热干面,不知为什么又吃得胃里不舒服。“总是昏昏沉沉的,我已经打算不考了,准备跟老师讲一声。”李红豪回忆,“卷子发下来,看了一眼,也没有真正考语文修养的题。”

但是看到作文题,他突然就像卢梭看到了第戎科学院征文的题目。卢梭在《忏悔录》里是这么写的:“一看到这个题目,我登时就看到了另一个宇宙,变成了另一个人。”

考题要求根据一段文字材料作文,文字大意是:非洲有一种叫尖毛草的野草,别的草都在往上疯长时,它却一直往地下深处扎根,所以表面看起来长得很慢,但风雨一来,其他草都倒了,而尖毛草却岿然不动。

按照“正常”的应试思路,题目的寓意很好分析:在学习上不好高骛远,要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李红豪不知被点了哪股邪火,提炼出“根深蒂固”四个字,来形容教育中的专制主义。

在被认为“自毁前程”的这篇作文里,判卷老师勾出了如下字句:

“……我想,原来‘官本位’的等级专制也要从娃娃抓起。”

“老师说的你不能反驳,不管他说的对不对,否则你便犯了‘顶撞’之罪。”

“要按正常写,还不是那些陈词滥调,我们的所谓作文写来写去就是那些东西。”直到南方周末记者问起,李红豪都还没有设想过如果按照“常理”他会怎样写这篇作文。

“一篇作文可以套十个题目,改动几句话就套上去了。我初中就这么过来的,一篇作文用过七八次。如果你上过10年语文课,就会深深地有这种感觉,但是没办法,试卷上的分数在大家脑子里是根深蒂固的。”

期中考试如此重要,他居然敢打算不考了,记者表示不解。李红豪很淡定:“对高中来说,只有高考才重要。”

考完试隔了一个双休日,语文卷子发下来,唯独没有李红豪的。“那时候我在外出差,他给妈妈发了条短信:卷子没发下来,这篇作文可能会惹事。”李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周一早自习,班主任胡老师把李红豪叫出教室。“他说不改变思想就不要再进教室上课。他给的条件很苛刻:再也不能写这些东西,再不能给学校挑刺,不能讽刺学校、老师、政策……还要把爸妈请来,一起到年级主任办公室,一起教育你。”李红豪回忆说,胡老师还要求他转班甚至转学。

他没想到“胡哥”这么大的火。平时他常常以“胡哥”称呼这位40岁的班主任,“我们是很好的球友,一起打球踢球,关系非常好;我们讲足球时,怎么讲都可以,但一说到教育问题,就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后来跟同学讨论此事,李红豪觉得这篇作文恐怕只是导火索,他不是第一次惹恼老师们了。




不是我出头,是其他人的头缩回去了

“我在班上属于激进派,对学校一些比较迂腐的规定,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私下抱怨,但事到临头还是乖乖听话。最典型的事情就是买校服。”

从2007年9月1日到2009年4月27日,李红豪在华师一附中一年半时间,已经买了4套校服,而他的大多数同学已经买了5套。最后这一套冬季校服,他坚决没有买。全年级一千六百多个学生,只有4个人没买这套冬季校服,都是李红豪班上的。

“你可别以为是我带动的啊。”他笑着说,“我觉得这是教育商业化一个很不好的例子。我一个同学拿校服到江汉路服装批发市场一个做衣服的那儿,让他照着样子做,说是56块一套,可我们学校卖256元。这事全年级都知道,但还是要买。”“学校不让我上课,与校服的事肯定有关系。唉,说这种事,一天也说不完。”李红豪说。

他把校服事件写进了小说。主人公陆谦在拒买校服这件事上,和班主任“飙哥”当着全班进行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论战,飙哥最终无奈退场。论战中飙哥表示要“枪打出头鸟”,而陆谦柔声应对道:“不是我出头,而是其他人的头都缩回去了,我的头没有动。”

这也是李红豪对自己的看法。

《逃花园记》里,有陆谦跟老师们多次的舌战,有对宿舍管理、主课老师“霸占”副课时、考试牛人不知中国在哪一大洲等等各种现象的讽刺,有寝室好友分别的伤感,也有一段朦胧的校园初恋。

李红豪离校约一个月后,开始动手写书。他翻看旧日记,发现“只要把主语一改就是很好的小说”。

小说还写到主人公有次作文里抄了鲁迅的文章,结果被老师批得一无是处,这同样“来自生活”。“抄鲁迅的是一个同学,我抄的是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几段话。”李红豪现在特别后悔没把那篇批改过的作文保存下来:“改得面目全非:用词不当,搭配不当,语句不通顺……还有个错别字,那是我自己抄错的——就这一个是我自己的问题,其他都是林语堂的问题。”

李红豪对语文考试的不满从中考开始。他的中考成绩很不错,除了语文,其他科目都得到武汉所用“位置值”评分制度里的最高等级。但语文恰是他最擅长的科目。

“中考一完,武汉报纸就会登出试题和标准答案。我看阅读题,发现我的答案比标准答案好多了,但跟它不一样。难道只有这一种答案?我又从阅读题想到作文,问题更大,同一篇文章,这个老师打60分那个老师打20分,这很正常……慢慢思考下去,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

李红豪在网上认识了几个台湾网友,交流过语文试题。他认为台湾中学的语文考试才算得上“真正考语文修养”。在《逃花园记》的后记,他抄录了这样的题目为例:

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不是反击学校,而是整个教育现状

2009年11月书稿完成,李红豪找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到总服务台问了,编辑室在9楼,上去看见有两个编辑,我挑了年轻点的那个,估计比较好沟通。”

李红豪把这本小说当成对学校做法的一种反击,“也不是反击学校,而是整个教育现状。”

他希望能尽快出版,甚至愿意自己分担部分成本。杜东辉说他也劝过这个孩子,“工薪阶层,这可不是小数目,未必都能收回来。我们也没少见作者自己投入出书,结果石沉大海。他妈妈也说过担心,她是希望儿子满足了这个心愿,回去继续读书,免得再去折腾。”他只好尽量为他们介绍了价格便宜的印刷厂。

《逃花园记》首印5000册,零售价22元,总码洋11万。杜东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果一本不剩全部卖掉,李红豪的妈妈还可能稍有盈余。据他了解,这本书在武汉卖得还不错,尤其是华师一附中旁边有家书店,“第一次进了几十本,后来又进了百把本。其他地方像北京、上海,反响不怎么样。”

在小说里,李红豪把中学生的作文比喻成大英博物馆,“里面有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他出了书,但也并非就能把自己的东西尽数亮出来。最终的成书与原稿相比,还是被“和谐”掉了几千字,他全文附在后记中的那篇惹事作文《草见人命》,编辑觉得有点敏感,还是拿掉了。

父亲对儿子出书还是支持和赞赏的:“要不说现在的小孩思路相当开阔,知道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他看了小说,认为“语言幽默、流畅,很真实”。他也关心儿子书里描写的那段初恋,究竟是否真有其事。李红豪说,恋爱情节是虚构的,“从来没碰到过蛮喜欢的。假如有的话,我想都不会想就会回学校了”。

你知道我多想给清华大学校长写信吗

李红豪从小很自由。上幼儿园时社会上已兴起“培优”风气,但父母从不强迫他上任何兴趣班。上学之后,他们也很少干预儿子。儿子离校在家一年多,没有主动表示想回去上学,父母也并不强迫催促。

“我们过去的中学也是这样。”父亲说,“只不过我在这个年龄,就是赶快上学,高中也好大学也好出来之后赶快养家,没别的什么想法。他们现在接触的事情又多,世界上发生的,几分钟就可以知道,看书也多。”

但李红豪和学校之间的纠葛,到底还没有一个解决。校方对他的事情三缄其口,南方周末记者多次拨打班主任胡老师电话,或者迅速挂断,或者无人接听。《武汉晨报》记者史强从半年前就多次联系校方采访,但颇为艰难。

“我去了六七次学校,一开始没联系校长、高层,老师的顾虑比较多。反复找老师、各级领导核实细节,花了大量时间。”史强说。今年3月,他跟学校协商一致,陪着李红豪及其父母,与校方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开始气氛还好,谈到还原事件本身,李红豪情绪上来,局势失控。李红豪觉得委屈,激动,老师也觉得自己没问题。”最后还是僵局。

学校也曾表示,不反对李红豪回校上学,但李红豪的家长觉得,得有个说法才能回去,否则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我觉得学校太武断。如果他违法,公安局会找他;如果他违反校规,那你就拿个白纸黑字的东西出来,违反了什么,怎样处罚;现在是完全没有说法。”

李父宽厚温和,即使说到这个话题也并不显得激动,“写作文本身就要鼓励学生有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见解,这才是个好学校,才是育人的地方。实际上我后来看了作文,我觉得一点问题没有。现在的情况是耽误了他的青春,做家长的非常惋惜,我认为他是一个人才。”

校方起初一直不愿把那份作文试卷提供给媒体,史强第五次去学校,才终于拿到一份复印件。这倒是间接地替李红豪撑了腰。“假如这篇作文,问题真像他们说的那么严重,应该巴不得马上拿出来给全世界的人看——你们看这个孩子问题多大。”李红豪说。

今年4月,李红豪虽已离校一年,同学还是把他叫回学校一起拍毕业照。现在除了出门参加同学们奔赴大学之前的各种聚会,在家看书、看世界杯,李红豪并没有固定的日常生活作息表,对于未来,也还没有明确的方向。

如果他想再写这样的小说,很明显的难题是没有了生活素材。所以他也有点想回去“把高中生活完整地体验完”。

也有老师建议他出国,并且可以提供帮助。“我现在最想的就是直接到大学。韩愈不也是科举考了几次,考公务员又一直考不上,索性直接给当朝宰相写信……所以才有《杂说》,写伯乐和千里马。”李红豪非常擅长从历史典故中为自己找到榜样。“你知道我有多想给清华大学校长写信吗?我又觉得不可能。”

父亲也希望他能正常地上大学:“大学的资源毕竟不一样,有好的老师,图书馆那些书,也不是你自己想买就能买到的。你要写书,读大学也不耽误写书。”

但有心接收李红豪的大学,恐怕需要有足够的气度与自信,因为他可能像李敖那样不正经上课,也可能再度批评大学的体制。

李红豪还有个朦胧的想法,也许会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在时代上,他尤其钟情魏晋,最崇拜的人物是“竹林七贤”里的嵇康。“你有时间也该看看。”他郑重地向父亲推荐。“我没那个时间,”父亲说,“我还得挣钱养你。”
激进、独立的知识分子往往是理想主义者和大时代的牺牲品
“胡哥”也是没办法,大家都这样,容不下特立独行的学生

中国新生儿性别比畸高 专家建议普遍开放二胎

专家建议逐步实现普遍允许生二胎

中国当前人口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2020年以后可能有四五千万婚龄男子打光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于9月30日发布了一条消息,称该院教授曾毅一篇题为《关于推动“二孩晚育软着陆”实现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下称“对策建议”)已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成果要报》“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阅”。“二孩晚育软着陆”是曾毅教授近年来花了大量心血阐释的一个政策建议。

10月11日,曾毅回复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关于上述“对策建议”的相关询问,他说,现在有很多人,包括主管部门,主张只开放“双单独”生二孩,这会给繁忙的中央领导以错觉,似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在适当调整,没有费时费力讨论的必要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建议允许年满28岁妇女生二胎

所谓“二孩晚育软着陆”,指逐步平稳过渡到在适当晚育间隔(以防生育堆积)前提下普遍允许二孩的政策,具体讲,就是因地制宜,研究确定一个各地不同的二孩政策放宽起始年龄(例如34岁—35岁或33岁—35岁)。然后,每隔一年普遍允许生二孩的低限年龄下降一岁,至2015年前后在城乡实现年满28岁妇女都允许生二孩的“软着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山西翼城县、甘肃酒泉市、河北承德市与湖北恩施州一直实行二孩加间隔政策(试点)。“20多年来,这四个试点地区年均人口增长率与生育率比其周边实施一孩半政策(即只有一孩为女孩的夫妇才被允许生二孩)、社会经济水平并不比其差的农村地区低或至少差不多,出生性别比多年来一直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并大大低于其周边实行一孩半政策的农村地区。”曾毅称。

关于主张实行城乡只允许“双单独”(夫妇双方或一方是独生子女)生二孩的观点,曾毅认为,这种方案将带来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在,将使一孩半政策助长出生性别比超常偏高的副作用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继续存在;将继续产生因政策导致的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将产生政策导致的双单独夫妇抚养四或三个老人加二个孩子的老少抚养比远比非双单独夫妇高的新的社会不公问题;将引发其他诸如“现代梁山伯祝英台的悲剧”等新的社会问题。

“很多领导人与同仁并不了解这些弊端,也不很了解适当晚育可实现群众生二孩与国家避免生育失控堆积的‘双赢’人口规律。”曾毅称,所谓“均衡发展”,正是指在适当控制总人口数量基础上,避免出现以上弊端。

别让“四五千万男人打光棍”

在“对策建议”里面,曾毅说,不得不承认,从1984年起实行、为照顾农村独女户困难的一孩半爱民政策当初所未能想到的副作用,在客观上与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出生性别比大幅度超常偏高,造成了二胎女孩出生数结构性减少,显著助长了出生性别比的升高。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状况,其直接后果是若干年后,将有多达四五千万的男子找不到老婆。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认为,已经发生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将导致,2020年时20岁—45岁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更难,其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在曾毅的“对策建议”里面,对这个问题的估计更加严重。他认为:“如果当前我国出生性别比在120左右高位波动的趋势得不到遏制,2020年以后婚龄男性多于女性数字将大大超出3000万,可能有四五千万婚龄男子难以找到妻子。”

正常的出生性别比(指平均每100个新出生女孩所对应的男孩数)是105—106左右。然而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出生性别比从1982年的107.1上升到2000年的116.9。2003年以来,已高达120左右。

至于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曾毅分析说,在排除女婴漏报比男婴更严重的影响之后,我国一孩半政策地区大约有19.0%的第一孩为女孩的夫妇做性别鉴定而流女保男,而二孩晚育政策地区的这一比例只有4.6%。这种现象导致执行一孩半政策地区2000年出生性别比为124.7,而执行在生育间隔前提下普遍允许生二孩政策地区的2000年出生性别比为109.0。

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与出生性别比不变方案下,2040年、2050年和2080年的45岁—49岁男子因婚龄女性短缺而找不到妻子的比例分别为7%、10.6%和9.9%,分别比即使也假定出生性别比保持不变的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高出72.7%、84.4%和118.4%。

也就是说,如果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在上述年份,45岁—49岁光棍比例会远高于执行二孩政策方案。

相反,在二孩晚育软着陆政策下,更年轻的年龄组人数与年长年龄组人数大致相同,“多”出的年长男子到更年轻的女子中找妻子的概率大大提高。于是,即使在完全相同的未来出生性别比保持不变的最糟糕假定条件下,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下中年男子因婚龄女性短缺,而找不到妻子的问题比生育政策不变方案要缓解很多。
喜欢我吗?
有用吗。就算设置二胎,那些重男轻女的人还是会追生到有儿子为止第二胎女的还是会打掉。除非允许他想生多少生多少。还不如在法律,社会舆论上保护女生,让大众感受到生女孩的好处
再怎么宣传都没用的
因为听得懂道理的人,也就不重男轻女了
听不进去的,说什么都没用
除非从政策上给点实际好处,比如将人大代表中女性的比例提高到50%,这才是从根本改变女性地位,才有可能真正地不再重男轻女
我原来一直以为独生子女政策保护了女性的地位,这时从自己的经历来说的。
祖父母一辈老人想要男孩,可是因为政策规定,也无可奈何。独生子女吗,全家的中心,也没有另外的男孩可以让人去重男轻女。全家的希望与宠爱都集聚在身上。同时,因为家家一个孩子,也没有女孩不如男孩的感觉(可能本人比较好强),一样觉得女孩子可以和男孩一样优秀,甚至可以更优秀。上小学,初高中的同学们也都是这样。
但是看到现在越来越重的重男轻女风气,也觉得无可奈何,不太明白为什么在自己小时候比较有效的政策,会变成了助纣为虐。希望政策的改变真的能有效。
前几天我爸说,我们家房子不能放我户头上,因为没有男户,政策不许,除非我结婚了老公户口签到我们家才行,特么政府都这么重男轻女还想老百姓怎么的
回复 5# apple19860322


    你家哪儿的啊,怎么还有这种规定啊,我从来没听说过,开放二胎不如准同性恋的结婚,反正都是解决婚姻问题。
开发了二胎,未来20年之后又是涨房价的好时机
开放二胎是准备再制造四五千万单身汉?专业大人怎么知道生二胎人家就愿意生女孩?
得了吧  适婚男性多  大龄剩女更多好不好
现在娶不到老婆的原因是社会风气问题 而不是人口性别比例
自从改了婚姻法后 (没改前也一样 只是偷着来)
有钱的有权的 一个男人占着几十个甚至几百个
那几十几百个使尽浑身解数求上位
有点钱有点权的 一个男人结婚娶一个 外头再养上小三小四几个
更多的小五小六 愿意被包 然后期待转正
没钱没权的 娶上一个老婆
如果一直没权没钱  两人还可能白头到老
一旦有了 很可能立马进入第一,二种情况 然后离婚
而那些YY屌丝宅男凤凰男奇葩男。。。。。
昨天那个处女膜的帖子。。。。。
回复 5# apple19860322


    你爸骗你的,我广东的,我家就可以
回复 5# apple19860322


    不对啊, 这个是有问题的,没这个政策
剩男都在广大的农村里大山里,城市普遍剩女多于剩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