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搞怪经济学”(Freakonomics)

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如果以为它仅仅研究股票市场的兴衰,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最近偶然翻到《纽约时报》的畅销书 《搞怪经济学》(Freakonomics),作者之一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斯蒂文列维(Steven Levitt),曾获得号称经济学领域中仅次于诺贝尔奖的、用来表彰40岁以下贡献杰出的经济学家的“约翰贝兹克拉克奖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另一位是《纽约时报》专栏作者、获奖作家斯蒂芬杜波内(Stephen Dubner)。列维还因此书于2006年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塑造我们世界的一百人”之一。该书从2005年初版以后,翌年即扩充、 重版,销量可观。而且,作者不但于2009年写了续集《超搞怪经济学》(Superfreakonomics),听说今年还会有一部改编本书的电影出台。 我看的是《搞怪经济学》 的 “修改扩充版”(Revised and Expanded Version),于2006年面世,在初版的基础上选编了两位作者在《纽约时报》上的专栏文章和他们博客的内容 。

作者在前言中就开宗明义,声称道德学讨论我们理想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而经济学则分析真实的世界如何运作。他们认为:1)人在本质上都是自私自利(self-interest)的动物;2)要揭开“任何事物的隐秘”(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只要知道“测量什么和如何测量”;3)正因为经济学是研究“刺激措施”(incentives)对人们行为的作用的,所以才为我们认知复杂的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当然, 刺激措施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经济刺激,还有社会刺激和道德刺激。作者举例说,为了禁烟,提高卷烟的销售税是经济刺激,餐馆里不准抽烟是社会刺激,而声称恐怖分子通过贩烟集资则是道德刺激。

作者在书中试图解决的问题包括:美国教师和日本相扑手怎么行骗?房产经纪人和三K党(Ku Klux Klan)有什么共性?美国选举靠的只是钱吗?为什么90年代以来犯罪率急剧下降?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父母?本书的魅力,除了这些引人入胜的话题,还在于作者善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论证,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他们不但宣传“所有的专家都要骗人”,所以求人不如求己,而且认为经济学提供了分析数据 的“万能”工具,可以帮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破解生活中的种种谜团。这样,作者不光用大家都渴望了解的题目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而且体现了自己的充分自信和草根情结,也无怪乎这书热销。

本书的几个基本理念,比方说“人们永远会回应刺激措施”、“信息就是力量”、“常识(conventional wisdom)只是让大多数人感到方便、舒畅的理论,其中大多是错误的”、“巨大的社会变化通常都有深远微妙的起源”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作者对人性的基本评价是“现实”或者说“黑暗”的,因为本书的出发点就是人人都想要欺诈(cheat):“欺骗行为是最基本的经济行为”,因为人人都想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多的资源。

例如,他们通过房产中介为自己卖房和为客户卖房所花的时间和获得的利润的比较,揭露出这些人作为“专家”,常常利用自己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即普通民众对某些“内部消息”的无知来为自己谋私利。 买房者注意了:当房产经纪人的广告上使用“迷人”(charming)、“出色”(fantastic)这样空洞的形容词时,可能是因为房产没有更实在的优点。而“宽敞”(spacious)的意思可能是房子大而无当、不实用,“保存完好”(well-maintained)的潜意词则是房子老旧,快要倒塌了。

有时候他们的结论也不无争议性。除了指出美国的教师、日本的相扑手等传统认为德高望重的人物的欺骗舞弊行为,他们还认为90年代以来美国的犯罪率急剧下降,不是因为经济发展、警力提高、或是恢复死刑,而是因为美国于70年代通过法案(Roe V. Wade)将堕胎合法化, 从而大大降低了低收入下层民众的出生率。他们的论点是:堕胎者大多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低下的黑人妇女,她们如果生了这些孩子,根本无法有效地教养,只是让社会上多了犯罪分子而已。

我不是经济学家,不知道作者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现实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作者生动风趣的文风,还有他们认为数据分析就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踌躇满志。实际上,经济学家做的不就是用某种特定的眼光和角度来分析资料-如作者所说,要“用数据来耍花招(trick)” 吗?可见,他们得出的结论也是由自身的特定视角决定的,他们的“权威”也同样来自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数据行操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