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一位教授在我校做了半年访问学者,回国后写了一篇文章。我拿来给四年级中文课的学生做翻译练习。学生们对其中一个细节颇为困惑。这位教授描述自己去我校图书馆借书,图书馆人员提供一个坚固耐用的塑料袋,让他轻轻松松地把借好的书带走。“难道中国大学的图书馆没有塑料袋吗?”学生们不解这样的事有什么好写的。真给他们说对了,中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给你看“后娘面孔”已经算客气了,哪里会提供类似的服务。
我校学生学习的条件真是太好了。除了图书馆,体育馆,餐厅,教室等各方面辅助教育的硬件软件出色,本校的教学理念就是“博雅教育”。英文叫做“liberal arts education“,现在国内叫做“素质教育”,我觉得不如“博雅”二字更能得其精髓。博者,当然是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雅者,我的理解不是要培养脱离世俗的“菁英”分子,而是取“雅者,正也”的意思。也就是说,学校重视的不光是“学”,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识”,是批判思辨的能力。这样,学生以后才能不人云亦云,也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和开拓。
为了实施这个理念,我校实行的是小班教育,教授与学生的比例是一比十。学生修课采取“开放式”系统,全校学生必修的唯一一门课是一年级的读写训练课,叫“First year tutuoral”。其实就是学生在选定自己的专业以前,由一位教授指导,类似于国内高校的辅导员。这位教授一般带十二名学生,为时约两年,直到新生在二年级下半学期选定专业,找到自己的专业导师后才算功德圆满。这位指导教授教的一年级读写训练课,题目内容无关紧要,我曾见科学家教科幻小说课的,关键是要学生学会大学水平的读书,写作,和讨论的基本技能。老师当然很辛苦,因为一个学期本班学生的多篇文章要千改万改,但学生也因此获益匪浅。在以后的大学生涯乃至毕业之后,他们不但可以运用这些基本的技能,而且因此养成严谨好学等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
这里,文科学生会选理科的数学,化学,生物学,理科学生也会来选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我就有过物理专业的学生来选我的中国现代文学课,而且改生的英文写作水平,思考能力都很出色。每年的暑假,学校还提供资金,让学生去与专业有关的单位部门,甚至去世界各国,实习训练,增加他们运用知识的经验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可见,“博雅”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精细与开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就以我执教的中文课为例,学生在学校一周上五次课,小班训练。课后教授有办公时间答疑解题,并检验学生课上是否掌握教学内容。下班时间以后,还有语言实验室,让留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功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每年暑假,常有学生申请去中国读书实习。专业生中留学中国的比例也几乎是百分之百。一句话,比我们当年学英文的条件好得太多了!
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起初也提倡过“博雅教育”,如北大的蔡元培,清华的早期,以及各地的教会学校。可惜以后为了学习苏联模式进行的“院系调整”完全推翻了这个模式,转为整合有限资源,培养科技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了。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难度,经济转型时期,教育的投入还是太少,学界的风气也令人担忧。要培养出又一个杨振宁,李振道,或者钱锺书,赵元任,又谈何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