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美国毒品滥用:美国奥施康定无良药厂拥有者并没有被严惩, 只抓了下游的小医生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382961/answer/3478017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那么阿片类药物危机的成因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人祸。90年代一个叫Purdue Pharma的无良药厂,号称他们家的OxyContin不容易成瘾,派出了大量的医药代表推销他们家的止痛药,改变了整整一代医生的处方习惯,结果呢,现在美国使用了全世界85%的阿片类止痛药。用的人多了,滥用的人也多了,成瘾的人就多了,死的人也多了。Purdue Pharma的罪孽并不是秘密,The New Yorker发过长篇报道The Family that Built an Empire of Pain(The Family That Built an Empire of Pain)。其他纪录片和报道也有很多。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就在药厂推广止痛药的同时,医学界对疼痛的治疗理念也发生了一场革命,于是双方携手并进。对于疼痛的治疗初衷也许是好的,但目前证据显示,对于慢性非癌性疼痛,使用阿片类止痛药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有害。但已经有无数患者为此付出了代价。但这场人祸里的坏蛋并不只是药厂和医生,还有FDA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药厂最初就是利用了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极其不靠谱的研究来向医生证明说他们家的止痛药没啥成瘾性的。

      但以上只是问题的开始。当无数阿片类止痛药流入市场,当成千上万的人开始滥用,开始成瘾。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按照医学界的理念,物质使用障碍是慢性脑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对于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的话,最好的应对方法是药物辅助治疗(medication-assisted treatment,MAT)配合各种心理治疗(当然也有观点和证据认为心理治疗作用有限)。但出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比如没钱没医保)或者愿意接受治疗,医疗系统也不能提供足够的专业的治疗,就算患者获得了专业的治疗,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的治疗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在整个成瘾的人群中,最终能够接受专业治疗,效果还比较好的患者是少数。如果不治,那么成瘾的人之后转用比处方阿片类药物更便宜的海洛因,开始注射共用针头,开始感染丙肝等等疾病都不是什么意外的事。这些场景,公共卫生界在亚洲地区的海洛因流行中早就学到了。
==========================================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382961/answer/347801713
止痛神药奥施康定(OxyContin)神话的破灭 美国史上最大医药丑闻
中国记忆 March 11, 2019 美加要闻 0 Comments
====它的售价非常昂贵。
一瓶每粒含10毫克剂量的药片,批发价将近100美元。
如果是每粒80毫克的最高剂量药片,每瓶则要六七百美元。
尽管这么贵,这个药还是非常畅销,20多年一直雄踞销量榜榜首,每年销售额几十亿美元。
直到2016年,《洛杉矶时报》的一组重磅报道刊登,这个止痛神话一夜崩塌,奥施康定不但跌落了神坛,而且被人人喊打。
======================================

美国人认为,奥施康定是造成如今席卷全美国的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的罪魁祸首,祸害了整整一代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医药丑闻之一。
这是怎么回事呢?
# # #
       1996年,普渡研发的奥施康定一上市就带着明星光环,它的核心卖点是12小时长效止痛。当时市面上其他的止痛药,只能维持8小时、乃至4小时的药效,病人每天要服药3次、6次,不堪其扰。12小时药效对于病人来说是福音,意味着再也不会在半夜止痛药失效时被痛醒,可以一觉安稳地睡到天亮。围绕这个核心卖点,普渡展开了非常强势的宣传。
杂志广告上,聚光灯照亮了两个剂量杯,一个标记为早上8点,另一个标记为晚上8点他们还组建了一支600人的营销团队,派出医药代表对医生进行公关洗脑,不断说服医生,奥施康定一天只要吃两次,对病人来说更方便。
      他们安排医生周末去度假、打高尔夫、邀请医生去做付费演讲,负担吃住行的全部费用。
在这样的利益笼络下,医生们都很乐意给病人开奥施康定,因此奥施康定很快就占据了全美止痛药市场的大半江山。但在这个过程里,有一道防线被悄悄地冲破了。英文里,drug这个词有两个意思,既是“药物”,也是“毒品”。
      而奥施康定就是这种双关最形象的注解。因为它是一种阿片类药物,含有鸦片成分,既是药物也是毒品。止痛能力正是来自于它的毒性,病人长期服用会形成依赖,乃至最终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染上了毒瘾。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危险的成瘾性,在奥施康定上市前,美国的医生都把尼古丁类止痛药看成是洪水猛兽,一般只给长期癌症病人或者已经病入膏肓到了生命晚期的病人使用。
至于一般的肩伤背疼,那时美国人的理念是能忍则忍。
但普渡完全不管这些,他们千方百计说服医生把奥施康定用在各种疼痛症状上。
很快,其他药厂也开始跟进,大肆推销阿片类药物。
这些药厂还投入巨资发动了一场希望改变公众对“疼痛”认知的公关运动。
他们组建“美国疼痛学会”(American Pain Society)和“美国疼痛药物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Pain Medicine)之类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看似中立的组织,宣传疼痛是不可忽视的身体信号。
这样的公关策略非常成功,医生和公众被洗脑了。
“疼痛”被赋予了情感意义——止痛不应该只是癌症病人的特权,更应该是所有疼痛病人的天赋人权——医生们无形中被施加了必须要给病人开止痛药的压力。
潘多拉的魔盒就这样悄悄地打开,今天美国社会严重的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埋下了祸根。
1996年,全美国医生开出的奥施康定处方还只有30万张,到了2001年已经涨了20倍达到了600多万张。
# # #
         普渡更恶劣的地方在于,他们所宣传的奥施康定12小时止痛特效存在着严重的夸张和虚假成分。在上市之后没多久,普渡就不断收到来自医生的抱怨和内部销售人员的反馈报告:有很多病人在服药8小时后,药效就失效了。
          但是,奥施康定之所以被认为是神药,就是因为12小时药效,如果没有这一点,那它和普通的止痛药就没有任何区别。为了维系神药的形象,普渡要求全美所有医生,一定要坚持让病人按照12小时一次的频率服药,绝对不允许病人自行缩短用药间隔时间。那药效维持不到12小时怎么办?普渡要求医生加大剂量。
       奥施康定最小的剂量是10毫克一片,最大剂量的是80毫克一片,如果10毫克不行,那就用20、40、乃至80毫克。如果医生犹豫,医药代表就会一遍遍地重申12小时药效的事。
在一封内部的邮件记录中,销售经理是这样写给下属的,“一切不好的苗头要竭尽所能扼杀在萌芽状态”。
         有的销售代表甚至私下提醒医生,可以告诉病人,每次的服药剂量没有上限。
加大处方剂量后,虽不能确保达到12小时,但一定程度上能延长药效的持续时间。
但是,过量服用药物,对身体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更要命的是,还会助长药物的上瘾。
        
        奥施康定这样的麻醉型止痛药在失效时,患者会出现身体酸痛、恶心、焦虑等症状。
再次服药后,痛苦得到缓解,人体会产生一种疼痛和兴奋的循环,从而形成上瘾机制。
每次服药剂量越大,意味着上瘾就越严重。讽刺的是,这样反而促进了奥施康定的销售,给普渡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在美国的中西部乡村地区,药物滥用情况更加严重。这些地方曾经制造业欣欣向荣,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新经济淘汰了旧制造业。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工厂和矿山纷纷外迁和倒闭,大量蓝领工人失业,昔日的繁荣变成了今日的凋敝。
         慢性疼痛在这些地区非常常见,随着普渡制药的广告将慢性疼痛宣传成为一种必须要认真对待的疾病,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开奥施康定给患者。虽然法律规定每个处方都是一次性的,配药量不能超过30天,用完后医生才能再开,病人也不能提前去开药。
          上瘾的人为了多拿药只能想别的办法,比如同时看好几个医生,再到不同的药店取药,这样一次就能拿到很多奥施康定。一时间,各种野鸡诊所遍地开花,瘾君子甚至跨州去开药。如果有联邦低收入医保,三十天的药量才3美金,而市面上的药要好几百美金,有利可图就催生了黑市交易。到后来,甚至医生的空白处方笺也可以在黑市上卖。
     再后来,情况就更加失控了。把奥施康定的药片碾碎成粉,就可以吸食,和海洛因没有什么区别。
https://chinanewscenter.com/archives/10203
https://chinanewscenter.com/archives/10203
2012年,医学刊物《新英格兰药物学报》刊登了一份研究材料,显示76%的海洛因上瘾者都是因为滥用尼古丁类药物才染上了毒瘾,而其中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奥施康定。
这是美国社会第一次把奥施康定和随之而起的毒品泛滥划上了联系。
《洛杉矶时报》2016年的那组报道,通过对几千份普渡公司内部材料的分析,披露了普渡原来从一开始就知道12小时药效对许多人无效,但为了保证销售仍然持续对医生施加压力、并且对外界做虚假宣传进行误导。
当有员工向高管汇报医生病人的抱怨时,高管的回复却是:你想想这能促进多少的销售?
这组报道一出,全美哗然。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惊觉,原来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危机已经如此严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