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中下层基础教育资源 教育不平等vs 支撑科技的群众基础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40910/c10gao/
====================
中国日渐扩大的教育不平等
高雨莘
2014年9月10日
===========================
中国提供九年义务教育,并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选拔大学生,这也在国外常常被褒奖为促进教育均等分配的典范。中国学生在国际标准的考试中耀眼的成绩也似乎更加印证了这样的看法。但中国教育获得的这些赞誉或许只是虚名。
虽然中国在民众中极大地普及了基础教育,让大学毕业生人数翻了四倍,但另一方面它也造就了一个欺贫凌弱的体制:以官僚阻挠和收入门槛拖累着社会下层力争上游的步伐。

=============================

导致这个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便是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在农村还有着6000万“留守”儿童,他们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去了遥远的城市打工。当他们在城市的许多同龄人在设备一流的校园里读书,接受科班出身老师的辅导时,农村孩子们却还都蜷缩在破败的教室里,在缺少合格老师情况下艰难地学习英语、化学等高难度科目。
另一些孩子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成为农民工子弟,然而他们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同样有限。政府的诸多限制让他们无法融入当地社会。户口制度将他们获得公共社会服务的权利与他们的出生地绑定,将他们挡在了城市公立学校的门外。很多民工子弟只能选择那些教育质量较差,收费更高的私立学校。最近的户口改革多针对一些小城市,对于弥补城乡教育机会差距来说杯水车薪。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一些新政似乎更加剧了这些歧视。很多务工者别无选择,只能将孩子送回农村老家。
中国要求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家乡参加高考,而顶尖的大学又将更多的录取名额分配给了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一项研究发现,一名北京本地学生相较于来自贫穷的农业大省安徽的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几乎是后者的41倍。
即便在城市户口拥有者之中,教育机会的分配也极不均等。城市学校质量良莠不齐,而且进入顶尖学校的竞争也滋生了严重的腐败问题。为了让孩子获得一个进入顶尖小学的名额,父母们常常缴纳上万元的“自愿捐赠”。而在一些一流中学,比如我的母校,这些费用有时会高达13万美元(约80万元人民币)。父母多交钱还可以得到其他好处,比如开个好价钱让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单独补课,尽管这种行为被有关部门明令禁止,但在现实中仍比比皆是。
为了铲除腐败现象,北京今年出台新政,要求学生就近入学。但这些新措施并没有阻止家长们钻体制空子,而仅仅把金钱引向了另一个市场。好学校所在地段的房产已经成了北京今春最抢手的商品。许多家庭争先恐后地从奢侈小区的宽敞洋房搬进了名牌小学旁的破旧公寓。在西城区某抢手居民区里,一套107平方英尺的公寓售价就高达55万美元。
中国的教育一贯极其注重考试分数,如今它已经变成了一场以另一个数字论成败的角逐。当高三学生们走进高考考场,进行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时,他们成败的几率早已注定,不仅取决于十年寒窗的努力,还取决于他们在补习班中倾注的费用,他们父母为获得城市户口而四处奔波的年头,以及大学在他们的省份分配的录取名额。从古代就沿袭至今的科举制一直是社会流动的核心动力,但这种考试制度如今却在加剧已经根深蒂固的阶层分化。
相关报道
给农村孩子接触“阳春白雪”的机会
2014年5月26日
中国大学生难向蓝领工作“低头”
2013年1月25日

高校扩招:大学梦圆,翻身梦碎
2013年2月18日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跃进”
2013年1月18日

广告

我的母亲70年代后期曾在北京大学念书,她记得身边同学背景迥异——从党员干部子女、知识分子后代,到刚从车间里走出来的工人,到自边远省区的农民。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经济开放不仅带来了巨额财富,还带来了收入不均,这些都让中国顶尖高校圈子里的多样性近乎荡然无存。
中国已经宣称要将自身生产出口型的经济模式,向知识和创新驱动型模式做出转变。要达成这个目标,便需要允许中国青年人有条件充分探索他们的潜力。只有当一个湖南农民的儿子和北京公务员的女儿都可以梦想通过努力在北大金榜题名时,外界对于中国教育作为社会公平均衡器的赞誉才是名副其实。
三、基础教育的地区差距




2006年10月24日09:1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巨大的地区差距是我国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空间表现。各地自然、地理、文化的巨大差异主要是历史形成的。同时,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深受计划体制和城乡分治制度的深刻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乡差距的另一种表现。

  1. 省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当我们谈地区差距时,经常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地区概念: 一是省域之间的差距,它经常被转换为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二是省域之内的地区差距。

  图2-2(图略)显示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结构。按中小学及以下教育人口比例的排序,比例最高的依次是中西部地区的西藏、贵州、云南、青海、甘肃、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等。按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排序,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湖北、陕西等名列前茅。它既显示了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落后的基本事实,同时,新疆、黑龙江高教水平较高的事实也显示出教育成就与经济发达程度并非完全相关,有各种复杂的因素。

  在基础教育阶段,造成地区差距的原因,首先与义务教育以乡镇财政为主、分级办学的体制相关。乡村经济发展的差距直接影响了教育投入,而省级和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承担的责任过少,未能有效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去缩小这种差距。其次,由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模式,各地预算外教育经费的情况差别很大,也是造成不同经济水平地区教育经费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东、中、西部的教育差距,体现在受教育程度、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教育资源、教师等各个方面。表2-11(表略)显示的是基础教育经费的差距。可见东部和西部地区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在2倍左右,生均公用经费的差距在2.5倍左右。

  东西部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和教育差距,在很长的时间内难以真正克服。我们所关心的,仅仅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这一差距是在缩小之中还是在继续扩大。

  一系列研究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差距呈拉大之势。例如,1990年,东、中、西部的教育经费之比为1∶0.63∶0.55;1995年,这一比例扩大为1∶0.50∶0.36。杨丹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支出配置.教育发展研究,2000(4)

  省际之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最大的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如表2-12(表略)所示,以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教育经费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相比,省际之间教育经费的差距仍在继续拉大,尤以生均公用经费差距最大,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差距由1995年的38.66倍扩大到2000年的51.11倍;初中生生均公用经费的差距由1995年的20.11倍扩大到2000年的41.65倍。

  2000年,上海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高(2791元),河南省最低(261元);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上海市最高(448元),陕西省最低(不足9元)。其差异分别达到10.69倍和49.78倍。按另一个统计, 2001年各地教育经费的差异是,中小学各项经费指标的差距大多在七八倍左右,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差距最大,达到17倍左右,见表2-13(表略)。这仍然是相当惊人的。

  2005年2月,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提供了关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最新数据。

  2000—2004年,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城乡之比由原先的1.5∶1下降为1.2∶1。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距缩小也很明显,小学的城乡差距由2.6∶1缩小为1.4∶1;初中则由2.4∶1缩小为1.3∶1。但中、西部与东部生均拨款水平的差距却进一步拉大。2004年,东部地区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为1874元,西部地区为1017元,东、西部之比为1.8∶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东、西部之比为2.5∶1。均比2000年有所扩大,小学的情况类似。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中部塌陷”现象。由于国家的转移支付主要给西部地区,致使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成为被忽视的区域。2004年中部地区小学、初中生均拨款均低于西部地区,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比西部约低20%,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则更大。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摘要).中国教育报,20060224

  2. 区域之内的教育差距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省域之内,同样有重要的发现。王蓉对教育经费差异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教育投入的区域性差异最显著的表征是各省之内的县、区之间的不平等,而非省域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省内的差异大于省际之间的差异。对所有教育支出指标的分析均表明,省内差异对总体不平等的贡献都超过50%,其中小学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初中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的该百分比分别为67%和70%。在小学阶段,预算内经费上的差距是造成我国教育投入的地区性差异的主导因素。王蓉.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研究.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网站http://www.hedu.pku.edu.cn

  这意味着,一个省区内部同样存在城乡和地域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甚至超过全国范围的平均水平。例如,2000年湖北省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差距,竟然达到一千多倍,远远超过湖北省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差距,见表2-14(表略)。

  1999年,河南省会郑州市小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全省农村平均额的5.9倍,相当于最低的滑县农村的14.7倍;关于初中生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最高的新乡市与全省农村的平均数相差也高达5.9倍,与最低的延津县的差距则高达11.4倍。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 //www.ccrs.org.cn表215显示,2000年全国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差距是2.95年。但在西部地区青海省的城乡差距为4.62年,甘肃省的城乡差距为4.33年。

  据沈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公布的教育经费执行情况,2003年沈阳市的教育投入整体上大幅上升,但各区县对学校的投入存在极大差异,最高的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580多元,最低的只有8.8 元,相差近70倍。谭晓刚.高的580低的8块8沈阳教育投入不均相差70倍.时代商报,20040924即便在北京市海淀区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区域内部城乡之间的学校差距仍然十分显著。农村小学的校均经费为城镇学校的31.9%,农村初中的校均经费为城镇学校的83.4%,城镇完全中学的校均经费为农村学校的3.5倍!程方平.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均衡状况调查.见:杨东平主编.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据2005年2月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与2000年相比,2004年有21个省份的小学、19个省份的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县际差距呈缩小态势;但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县际差距很大,三分之二的省份县际差距在10倍以上,初中尤为严重,“保运转”的问题仍然突出。2004年,东部地区的江苏、广东、天津,中部地区的河南、河北,西部地区的陕西、广西都有相当一部分县(区)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不足本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广西都有10个以上的县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甚至为零。

  这次督导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渐转移为体现在“软件”上,如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水平、中级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农村初中一级以上教师比例的城乡差距超过10个百分点的有27个省份,其中差距较大的包括北京、浙江、山西、重庆。农村初中一级以上教师比例的县际差距更大,有28个省份超过20个百分点,其中有16个省份超过30个百分点!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摘要).中国教育报,20060224

  区域内的教育差距与省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完全是同构的,源自城乡分治、城市中心、重点学校制度等同样的制度性原因。它提示我们:缩小差距,增进教育公平,对每一个区域都是现实的需要,每一级地方政府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摘自《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