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布什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
《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的主要内容众多,主要有四点。
1.测试制度:这是该法最重要的部分。该法规定各州必须采用学术标准以指导其课程设计,其采用的测试标准和责任制必须与学术标准相一致。规定各州必须在2005─2006学年前每年对3-8年级学生的英文和数学进行测试(高中四年期间可进行一次)。从2007─2008学年开始,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各增一次科学测试。规定各州4年级和8年级的学生参加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性英文和数学统考。上述考试结果均须按学生的种族、家庭收入、性别、移民的群体分类公布。
2.学业提高:该法规定各州必须确定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的学业标准,通过“逐年进步计划”必须在2014年前使所有学生达到良好水平。
3.教师资格:该法规定2005─2006学年前,公立学校的所有教师必须达到“高质量”。根据该法,“高质量”是指经各州认证或获取执照,并在所教学科显示高水平的教师。
4.改进措施:该法规定如果哪所学校连续两年未有适当的进步,学校必须允许学生转学到学区内其它公立学校,并提供交通补助;如在第三年仍未有改进,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校外公、私立机构提供的课外教学辅导;如在第四年仍未有改进,学校则应调离师资并采用新的课程;如在第五年仍未有改进,学校必须进行重组,变换领导班子,或转制为特许学校或由州接管。
简而言之,该法的主要精神就是由各州制定学术标准,由学校承担确保学生教育质量的责任,联邦政府从增加教育资源和增强地方自主权两方面给予支持。从而达到两个目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所有学生的英文、数学和科学提高到良好水平,并一劳永逸地弥合处于不良状况的少数族裔学生和白人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差距。如果说1965年最初通过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主要注重公平、机会和资源投入,1994年该法的延期版本鼓励各州采用学业标准和测试评价制度,从注重投入转为注重产出和结果,而2002年的《不让一个儿童掉队》的最大特点则是它所具有的强制性质。强制性地要求所有有关各方为着一个共同目标努力。
对美国全国教育政策近四十年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说教育问题就是一个从国家事务和民众生活的边缘地位逐渐向中心地位转化的过程。由于早年美国宪法的设计者将教育置于各州管辖的事务,长期来形成了各州教育政策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特点。四十年前,当美国联邦政府试图对教育进行干预时,由于当时教育问题并不处在国家事务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利益集团在缺乏民众关注和参与的一个较为封闭的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时候是由某一政党在掌握国会控制权的情况下主导通过的。这种缺乏两党强有力共识基础而制定的教育政策,必然会随着政权的更迭而改变。相对于外交、国防、安全、经济、社会福利等这些历来在联邦政府职权范围内所制定的相对稳定和统一的政策,近四十年美国教育政策上的曲折过程绝对是个例外。这种反反复复的折腾决不亚于我国文化革命时期的教育状况。如果说我国文化革命损害了一代人,而美国近四十年的教训也许是损害了几代人。
布什推动和主导通过的《不使一个儿童掉队》法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联邦政府对全国教育的领导地位。该法是历经20年艰难曲折建立起来的一座大厦,是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逐渐堆积而成,也是美国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经过长期沟通、辩论、协调、妥协等方式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最终能通过,布什确实起了关键作用。而布什本人也一直自豪地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为其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成就。
(五)布什教育政策通过后实行的情况
在一个自建国以来教育即是属于地方事务的国家,人们是非常不习惯一种自上而下具强制性法律的约束,从而会自然产生一种本能上的排斥情绪。因此,在《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实行的初期,执行过程是很不顺利、阻力重重。由于该法的中心点是确定各方的责任制和对现行学校体制的挑战,因此执行中受到了各地的强力抵制。这些抵制包括有些州立法机构自行通过地方法律对某些条款进行限制;还有些州和教师工会就《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的某些条款、经费缺口和合法性起诉联邦政府。针对各州立法机构和教育界的反对和抵制,联邦政府也采取了对应的措施。一方面强硬回应,另一方面也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灵活性处理。
尽管在执行全国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各地有所挫折和反复,但自2002年《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通过后的5年内,该法对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学业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2007年1月公布:
1.《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规定的几个初期指标已基本达到
A。所有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都建起了责任制;
B。所有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都每年对3-8年级学生的英文和数学进行测试,同样的测试对高中学生在四年间也测试一次;
C。由高质量教师任教的班级已上升至90%;
D。有近45万学生接受免费补习教育服务或享受公立学校间的择校权。
2.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开始提高
A。在过去5年内,9岁儿童在阅读上的进步超过以往28年进步的总和;
B。9岁儿童和四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成绩均达到空前高度;
C。2003年-2005年间,又有23.5万四年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技能;
D。4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将所有各类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测试成绩提高或保持在稳定水平。
3.多年来各类学生间学业成绩的差距开始缩小
根据“全国成绩报告卡”(National Report Card)的报告,1999年-2004年间:
A。非裔美国人和白人的9岁儿童在阅读成绩上的差距缩小了9个百分点;
B。非裔美国人和白人的9岁儿童在数学成绩上的差距缩小了5个百分点;
C。西班牙裔和白人的9岁儿童在数学成绩上的差距缩小了8个百分点;
D。西班牙裔和白人的9岁儿童在阅读成绩上的差距缩小了7个百分点。
然而,这些有限的进步距离从根本上解决美国教育多年形成的种种顽疾仍有相当的路程要走。从各种统计数据来看,美国教育的现状仍然是相当严峻的。据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2005年报道:
• 非裔17岁学生在阅读上的水平仅相当于十三岁白人学生的水平;
• 只有13%的非裔和19%的西裔四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达到或高于熟练水平,而白人四年级学生有47%达到或高于熟练水平;
• 只有6%的八年级残障学生在阅读测试中达到或高于熟练水平,而同年级正常学生的比例是33%;
• 只有4%英语为非母语的八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达到或高于熟练水平;
• 而在2003年有29个工业国家中15岁学生参加的国际数学测试中(PISA),美国学生排名第24位;
• 更不可想象的是,据“优秀教育联盟”2007年1月报道:在每个学习日中有7,000个高中生辍学,只有一半的非裔和西裔高中生能按时毕业;
• 每年不到一半的高中毕业生在数理学科上能达到升大学的准备,高中毕业生中有几百万缺乏就业和升入高校所需要的必要技能。
在这种喜忧参半的气氛中,《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在2007年迎来了它的第一个五周年纪念日。与此同时,2007年也是关键的一年 --- 美国国会要对《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进行法定的延期。虽然从2006年起,官方和民间各机构开始分别进行各种调研,对修改和加强该法的功能提出各种方案和建议,为2007年的延期工作预作舆论准备,然而由于两党忙于大选,加之各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又要利用该法延期的机会进行新一轮的博弈,故延期工作要推迟至奥巴马就任总统后完成。
一. 奥巴马教育政策走向的分析与推测
自2009年1月20日起,美国将进入奥巴马时代。与8年前布什竞选总统时美国经济繁荣和教育成为美国民众关注的首要议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次大选是在经济危机严重和教育议题处于相对次要地位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两位候选人在教育政策上的着墨均不多。我们主要从奥巴马有限的演说、文宣、访谈和辩论中来分析促使和制约他教育政策形成的各种因素并推测其走向。
(一) 制约奥巴马教育政策形成的各种因素
在用相当篇幅对美国数十年的艰难曲折的教育改革过程介绍后,读者应该会较容易地理解美国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简言之,只要各方利益集团存在,不同时期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和互相博弈的现象就会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当然,在形式、内容和程度上会有所不同。
根据观察和分析,奥巴马在制定他的教育政策过程中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一是七年前由布什主导并由国会两党以压倒票数通过的《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的框架;二是受其民主党党派及其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三是他个人的理念和成长经历。从他个人与其家庭孩子受教育的经历及其对美国公立学校现状的了解,他是倾向于作一些教育改革。然而,由于受到第一和第二两个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选举时来自于党内保守派和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使他最终形成的教育政策是妥协成分多于改革内容。如前所述,多年来围绕联邦政府在全国教育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义务和公立学校的地位与效率这两点展开的争斗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博弈。
从迄今奥巴马所提出的教育政策中,大致可归纳为三部分:
1。不受布什现有教育政策框架之限、也不以特定利益团体为惠及对象,完全带有奥巴马个人特有标记的新的教育政策。这部分的政策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有关学前教育,提出“零岁-五岁教育计划”;第二点是有关高等教育,提出“美国机会税收优待计划”。
根据“零岁-五岁教育计划”的设想,每年由联邦政府拨款100亿,资助各州普及学前教育,希望借助该项目使每个儿童---不分贫贱---在幼年时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在入学前都能得到充分的准备。尽管是出于良好的愿望,然而深入对美国现有学前教育的考察,人们发现该计划仍难脱叠床架屋、重复设立之嫌。据奥巴马的对手麦凯恩提供的数据,事实上美国包括联邦政府和各州现存的各类学前教育计划不下10个,而全美大约有70%-85%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都已进入学前教育系统,而在有母亲工作的家庭中,90%的五岁以下的儿童也在接受学前教育。因此,批评者认为,现在的问题应该是提供优质学前教育,只要把全美政出多门的各类学前教育计划进行有效协调和合理的资源配置,就可达到这个目的,没必要再加大投入、铺大摊子。
奥巴马提出的“美国机会税收优待计划”,倒有一点新型性。该计划主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降低学费的负担,但并不完全作为无偿补助,它要求受资助的大学生每年必须从事100小时无偿的社区服务,达到此要求的学生家庭可有4,000美元的退税优待。这笔数目可以解决公立大学2/3的学费,以及大多数社区学院的全部学费。
2.奥巴马教育政策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在布什现有教育政策框架之下,为迎合本党立场和所代表的特定利益团体的需求在具体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意欲所进行的调整和资源上的增量投入。这部分主要体现在针对《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有关做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如前所述,《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是美国两党经过多年博弈后在各自妥协的基础上达成的两党一致的共同政策,当时的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该法(参议院投票结果为87-10,众议院为381-41)。该法所体现的从注重投入和过程向注重产出和结果的革命性转变是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和全民的意志,因此,在整个大选中,无论是共和党的麦凯恩,还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均不敢对其原则予以撼动。事实上麦凯恩对该法支持的态度远较奥巴马鲜明。按规定,该法应该于2007年由国会再次授权延期,由于当时已进入大选,两党无暇顾及。再者,两党都希望拖到自己掌权后主导该法的延期,以示政绩。因此,奥巴马上台后,他在教育上最优先推动的要务,应该是该法的延期工作。由于该法对民主党的主要社会基础---教师群体的利益触犯较多,他们对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以及对实施有关联邦政府下拨的资金短缺怨声载道。为获得该群体的选票,也为了对该法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奥巴马不得不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教师群体的政策。如允诺改革为考试而教学的做法;改变只强调数学、英语和科学侠义的教育倾向,而忽视社会科学、艺术等其它学科的更广泛的教育目的;对失败的学校的评估标准和方式进行改革,要给这些学校以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仅靠处罚;以及允诺大幅度增加实施该法的经费等取悦于教师群体的政策。作为对奥巴马倾向性政策的回应,教师工会在大选中竭尽全力为奥巴马拉票。单单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一个组织,就拨出5千多万美元在全国各地开展各种助选活动支持奥巴马,发动会员为奥巴马派发了2千1百多万份竞选邮件,打了2百多万个电话,80%以上的会员加上家属至少5-6百万选票投向奥巴马,为确保奥巴马当选起了关键作用。
3.奥巴马教育政策的第三部分是意图改革、但颇具争议的问题。这部分共有两个问题:一是他将使联邦政府对各州的特许学校的拨款增加一倍;二是将支持对教师实行绩效工资计划。这两点更是触犯了教师群体的根本利益,也是美国各党各派在教育改革问题上长期对立的焦点。为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也基于他个人的某些理念和经历,奥巴马也必须提出这些与利益集团有所切割的政策,以确保大选中赢得更多人的支持。
表面上看,他将联邦政府对各州特许学校的拨款增加一倍没什么错,然而在美国特定的政治生态背景下,背后却大有文章。如前所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贫困家庭和少数族裔聚集地区基于对公立学校劣质教育改革极其失望的情况下,创立了包括“择校学券计划”和“特许学校”两种形式的择校改革运动,对效率低下的传统公立学校是巨大的冲击。事实上,目前美国社会各界在教育上是属于改革派还是保守派,主要是以其对此问题的态度为取舍。由于“择校学券计划”将学生选择范围扩至私立学校,受到教师利益集团更为激烈的反对,故该类计划目前仅在部分共和党当权的地区实行。而“特许学校”模式相对改革的力度较弱,因其所有权仍属于公立学校,只是经营权暂时让渡给教育系统外部力量,但教育界仍可在相当程度上控制。故经过多年博弈,目前还只有在40个州允许存在。加上各自在法律和财政上的支持度不统一,各州的“特许学校”发展很不平衡。
奥巴马能提出对各州特许学校增加拨款,显示他有不惜与其主要的支持力量教师工会的冲突、支持教育改革的一面。事实上,奥巴马这么做,很大程度上与他个人的改变理念和经历有关。首先,奥巴马虽然是黑人,但他成长于白人中产阶级家庭。他本人过去是通过奖学金上的私立学校,接受精英教育。他深深明白:如果他像大多数黑人兄弟也上劣质的公立学校,决不会有他奥巴马的今天!因此,今天他也不会将他的的两个女儿送进公立学校,她们上的也都是昂贵的私立学校。由于对公立学校现状的充分了解,奥巴马在芝加哥担任州参议员时,就积极支持特许学校的发展。就是在总统选举前期,他的言论曾一度远远超出民主党一贯的立场而惹上风波。例如,今年2月中旬,在回答媒体有关“择校学券计划”问题时,他曾表示,他将不受自己先前观念的束缚,如果试验证明择校学券计划确实有效,我们就做。他这番表态后,立刻引起各方的震惊。有的媒体惊呼:“这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中第一个最接近支持择校学券计划的表态”。结果,不但民主党内部对其进行了批评,而且也迫使美国教师工会也推迟其公开支持他的宣示。直到投票前半个多月(10月15日)与麦凯恩最后一次辩论中,面对麦凯恩就此问题的逼问,他只能言不由衷,竭力回避。奥巴马最终从激进的择校学券计划退回到相对温和的特许学校计划,毫不奇怪,这是现实的需要。同样,他增加对特许学校的拨款,也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的方案,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工会的笼络人心的安抚政策。因为根据研究的结果证明:对于特许学校发展最大的支持是各州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法律环境。奥巴马如果在此问题上真想做一个彻底的改革派,他就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利用总统的影响,推动各州制定相应的法律,从根本上扫除特许学校发展的障碍。而奥巴马增加拨款的做法,连利益集团都明白,是表面文章。这种拨款随着政局的变迁,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而且,在目前美国的经济危机下,这类允诺很可能也会跳票。
另一个争议点是支持对教师实行绩效工资计划。这一命题又是触动教师群体根本利益的问题。尽管奥巴马在提出这一计划的同时,更多地提及了许多加强聘用、培训、留任、及奖励教师的优惠计划,但提出绩效工资计划仍然引起教师群体的反对。如前所述,传统上美国教师在工资上的升迁的依据是他们的资历、学历及资格证书,并不受所教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影响。因此,一旦将他们的工资、升迁、职位及其它待遇与工作绩效挂钩,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的不满与抵制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由于选举的需要,奥巴马不能失去这个群体的支持,他又只能搞平衡。他提出各州和各学区在实行绩效工资计划时必须与教师和教师工会进行协商进行,而非唯一依据其学生考试的成绩。显然,这又是一个障眼法。凡是熟悉美国工会法的都清楚这一计划的不现实性:多年的经验表明,只要有教育工会利益集团的参与,改革无异是缘木求鱼。
(二) 奥巴马教育政策的简要归纳与推测
除了上述三大部分外,奥巴马还提出其它一些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高中辍学率等计划。但总体上来看,他的教育政策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惊人之举。尽管他本人或有改革的愿望和企图心,也在民主党传统立场的边缘地带游离了一下,但政治现实使他不可能背离本党立场和其主要社会基础力量---教师工会。这就使他只能提出一些主要是投入、增量及其在现有政策上的调整以迎合其主要社会基础力量的需求。因此,如果按照美国的标准来评价,奥巴马不能算是一个教育改革派,或许可算是个教育守成派。如果换上麦凯恩,根据他提出的教育政策,他可能会算是一个教育改革派,因为他与他所代表的共和党与教师工会没有瓜葛,更能放开手脚进行改革。
由于奥巴马的教育政策迄今尚处于口头上,前景如何,尚难确定。但是,有一点很关键的是:大选后国会参众两院全由民主党控制,这就为奥巴马推动其教育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然,历史上当选总统并不一定履行其所有承诺,在随后的政党博弈中,还会有各种变数。再者,在目前美国的经济危机下,很多允诺能否最终兑现也很难预料。
二. 结束语
以上我们对即将离任的布什总统和新当选的奥巴马总统的教育政策各自产生的过程、时代背景以及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推测。不同于以往分属两党的两届总统交接后在教育政策上往往会有重大变化,本次分属两党的两届总统的教育政策交接过程相对较为平稳,除了在某些具体政策上之外,没有后者对前者的根本否定问题。原因就是七年前美国第一次形成了两党一致的全国性教育政策。加之奥巴马深受利益集团的肘制,因此,打着变革旗号的奥巴马有可能在其它领域会有许多改革,然而在教育领域他可能只能以继承和守成为主,难以有大的建树。
另外,不同于八年前布什竞选总统时,教育问题是民众最为优先关注的议题,本次总统选举中教育问题相对置于靠后的地位。这种在不同时期教育受关注重点的不同,也反映了教育问题在不同大选中的权重变化。如果奥巴马提出同样的教育政策参加八年前的选举,他肯定选不上。而如果这次选举中教育问题是民众首要关注的议题,赢得总统大选的很可能是麦凯恩,而不是奥巴马。
笔者之所以要化相当篇幅介绍布什主导的全国性教育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基于美国独特和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只有对此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雾里看花的困惑。简言之,只要各方利益集团存在,不同时期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和互相博弈的现象就会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当然,在形式、内容和程度上会有所不同。然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民众的诉求将会最终主导教育改革的方向。
但愿本文会对国内读者了解美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和特点有所帮助。
( 本文系作者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顾问、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全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郭玉贵博士的研究成果及版权权益,不代表任何机构及组织的立场和知识产权。)
如对本文有任何观点和看法请发电子邮件:gillguo@msn.com
2008年11月20日
US Asian Cultural Academy
Watergate Office Building, Suite 606
2600 Virginia Avenue, NW
Washington, DC 20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