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新闻人生] 考生写3千字文言文自荐上名校 自比少年钱钟书 无高校与其联系


本报讯 (记者 纪在学汪日贵) 自比“少年钱钟书”,向南京大学一教授发出3000字古文自荐信。近日,宣城市郎溪中学应届毕业生高宽的古文自荐信《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引发全国关注。记者昨与高宽取得联系后获悉,虽然他已向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及香港一些知名院校发出自荐信,但是直到昨天下午,还没有高校与其联系。在之前三本批次录取中,他已填报了合肥、芜湖两地的三本院校。

  据了解,高宽《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发出后,国内一所高校硕士生导师曾经联系上高宽,高宽将自己所写的十多篇古文论文发给该教授过目,该教授对高宽的古文水平表示肯定,帮他先后咨询了多所高校,但是都因为没有类似招生计划被拒绝。

  对于目前的处境,高宽表示并未放弃希望,他告诉记者,虽然不太情愿,但是6月30日他已在本科第三批次的志愿中填报了合肥、芜湖两地的三本院校,并选择古汉语文学专业作为自己的专业。

  对于未来的打算,高宽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古文国学,并一直以延续国学为己任。“余每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特立独行,卓尓不群。”当别人忙于复习时,高宽却博览经史子集和国学大家的著作,并在读书后写了十多篇国学论文。





    又冒出个“古文奇才”?
    文言自荐信请南大教授“指路”


    高宽是用全繁体字的文言文来撰写这封自荐书的。书信的开篇,他便开始慨叹“人才不易得”,引用了大量古代案例:“昔陈仲则为豫章太守,至即问徐孺子之所在,而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高宽在书信中表示,自己写这封自荐信的原因,是受到了古人“怀才不遇”到撰写自荐信的启发。信中,高宽还罗列了近代大家的“发迹”故事,他希望借着这封信能够找到慧眼识才的伯乐。

    他在信中表述,自己恪守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一个“特立独行,卓尓不群,常以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而自勉的学生,自己从小就博览诸子百家的著作,还对词话韵律有所研究,涉猎十分广博。

    由于仰慕南大文学院莫砺锋教授的盛名,高宽曾经在高考后专程赶到南大拜见,但无奈没能找到莫砺锋老师。于是,高宽希望莫教授能够“拨冗见告”,为他指一条“明路”。

    教授点评:是个读书种子

    这封《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的作者高宽,是安徽宣城名校郎溪中学的应届毕业生。高宽昨天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自己写这封信只用了一两天时间,“我在南大学长的陪同下去了南大文学院,可惜莫教授已很少在校,我也未能与莫教授询问交流,只与莫教授带的硕士生纵谈良久,他觉得我也确实不错。”后来,高宽又和一位文学院的研究生交谈,得到了更高的评价,“她自愧不如,并认为自己几乎虚度了四年,还说她在南大四年也没遇到有我这样旧学功底的学生。”

    莫砺锋老师在认真阅读了高宽的书信后评语道,“该生读过不少书,文言也写得中规中矩,是个读书种子。”

    莫老师评论后,有南大老师将高宽的自荐信和莫老师的点评发到了朋友圈。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研究生们对高宽的文字赞赏有加。“这位同学读书很多,文章也写得很有章法。”一位学生如是评论。还有同学提醒高宽:“给长辈写信,用的例子不是很恰当。应该以《上枢密韩太尉书》为准绳,不卑不亢,述志抒情,即表达了愿望,又保持了气节,方才为妙文。”但这位同学也肯定了高宽,“是个人才。”

    尴尬的是他高考未达本二线

    被南大师生广为称赞的高宽,是否能就此进入南大就读?现实似乎有些残酷,在前不久结束的高考中,安徽考生高宽的考分只有493分,不仅没能达到本一线,也远低于安徽省的理科本二批次分数线511分。莫砺锋老师的后半段点评,颇为惋惜,“在现行制度下,这种情况(该考生未达本一线)基本上没有任何渠道可走通。请向该考生说明情况,实在是爱莫能助。”也有南大老师出主意,希望高宽能够先到其他高校读中文,然后再考研进入南大“圆梦”。

    一位招生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像高宽这样的情况,申请参加自主招生选拔也许是最好的方式。但在高考之后,按照现行的制度,高宽几乎没有可能被破格录取。

    扬子晚报追访

    文乎男生自比“少年钱钟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同龄学生相比,高宽不论是自我表达还是个人性格,似乎都“超龄”了一些,说话也有些文乎。他说,自己对中国古文化典籍特别感兴趣,小学时就开始阅读《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到了高中,又被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编》,陈寅恪的《陈寅恪集》所折服。深受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影响的他,希望能够追随大师的脚步,利用自己的文学积淀来从事文学研究。

    高宽多次强调,自己的文字得到了各方肯定,并以少年时期的钱钟书自比。“很多前辈和老师在看过我的文章和论文后都说,我有当年钱钟书的才能。”

    痴迷古文,差点和父母“翻脸”


    由于过度痴迷文学,高宽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了经史子集。甚至是高三复习最为紧张的时刻,高宽都没有放弃阅读,每天下了晚自习回到家,都会一头扎进文学书海,阅读到深夜一两点是常有的事。

    但令人费解的是,高宽读的是理科。高一结束后,在父母的坚持下,高宽被迫放弃了文科班,转而进入了理科班。“我的父母和老师知道我还在博览群书,十分生气,并坚决反对,认为是在自毁前程。”痴迷于文学的高宽对于父母的这番言论表示不同意,“我认为‘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而未厌我中国,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为此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为了学术研究,我必生死因之。”

    考场“不稳定”,高考语文只拿了114分


    在采访中,高宽的语文老师薛爱美老师表达了对高宽的惋惜。“小学和初中,高宽的成绩一直非常好。但到了高中后,他对文学的热爱似乎和理科班的氛围不太符合。”高宽的成绩在班里排到了下游,但高宽自己却说,“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高宽的高考语文成绩也不理想,150分满分他只考到了114分。平时的语文考试,高宽的作文水平也处在不够稳定的状态。但薛爱美老师还是欣赏高宽的才华,觉得他有些“生不逢时”。“今年4月,他还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安徽赛区得过全省二等奖。”

    这一次的安徽高考作文主题和“蝴蝶”有关,高宽说,自己的高考作文是“由物及人”,从“蝴蝶因为有特殊结构而显出特别色彩,联系到人应当有独特品质品格才能使生命绽放出别样的色彩。”

    各地自荐,他想要寻找“伯乐”

    “我在高中写下一篇又一篇的论文,直到高考前五十天我才写完最后一篇上万言的《陈寅恪论》。一位大学老师和他的同事看了以后一致认为学识水平之高甚至可以直接跳过本科生去读研了,但却没有这样的途径。”

    “我认为中国的大学应当凭一个学生的学识水平,而不应简单地只看分数,于是,我便动手写了篇《上北京大学招生办书》。”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宽此前给北京大学招生办及香港的高校都写过自荐信。

    要是各地“自荐”都以失败告终,高宽将何去何从?高宽说,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匆匆填一个本三批次的高校吧,但我并不情愿。”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甜子
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何其艰难,只有坚持本心,才有出路
其实我想说那些人都是客气客气的
以前我们学校也有很多民间科学家来找教授,教授私底下都是说其实他们的成果没啥逻辑,但是又不好打击他们的信心,所以只好避而不见。然后我也被一个人拦过,让我看了一下人家的论文,我也是客气地说,我看不懂你写的东西,不过看上去很不错。

不过这个人应该是严重偏科的那种,有点小才。那个被香港特招过去,上了一年嫌人家古文学没北大好,又跑回来复读,再考上北大的那才是真的有才。

而且现在搞古文言能有多少出路呢?教授们说实话都拿不到多少项目,也就是赚点死工资,在学校都没啥话语权。现在学中文的很多都是写小说赚外快,要不就是盼着考公务员,奔着领导秘书的职位去了。
但是这个人显然是心高气傲的,这两条路都不想走。可惜现在哪里还有专门搞文言的大师的活路。就是过去的乡野大才,也都是家里有田产支撑,然后琴棋书画都会点,背后还有族人支撑。没听说只懂文言的大师。像易中天绝对是在红尘打滚多年才能将三国讲成那个样子。其他专门研究古文字的,很多都是和考古搭上边,有国务院津贴养着。
我记得我中学时有个同学给一个著名古文学者写过文言信,教授回信很不客气,问他研究古文是为了什么?让他先好好学好基本知识,我记得有句话,他说是“吾误矣”,然后教授旁边批,难道现代文里没有“我错了”吗?!不知道为什么,几年功夫,再写文言文,就成了到处宣扬的事件,很了不起吗?不觉得!
呵呵,他只是会使用或说借用一些文言而已,其实写得很不妥当,里面的自夸跟罗玉凤小姐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但能看出此人书没读通,还显示了他在心智、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一些缺陷,那些被“上书”的老师不会发现不了,想要人收他真的很难。
不好好读书就想着走偏门。再说这叫文言文啦,以为大家都没念过中学呢?
就他发表的那一段微博的文章吧。。。。我觉得你只能说是民国时期的接近白话文。。。跟真正的文言文那是差得远呢。。。真正的我基本得连蒙带猜的,而他写的我看的毫不费力。。。。

而且我觉得他心态很有问题。。据文里写,他举了很多怀才不遇的例子,然后跟一个研究生谈话,人家觉得他很牛,同学中没有比他更牛的。。。自荐书是这么写的么?我记得以前看过几篇,人家都是写写自己家世啦,写写自己勤奋啦,孝顺啊,有能力啦。。。然后谦卑的表示要在你手下做事什么的意思。。。。

还有,说啥教授和研究生都很欣赏他。很多人拿着假古董去找那些文物大家,那些大家也是打哈哈说不错啊这个东西。。人家就是不想得罪人而已。。。连假古董都有这种待遇,何况一个假钱钟书?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回复 7# nmaverick

估计参考的东方朔之类的吧,就是水准气场都云泥之别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回复  nmaverick

估计参考的东方朔之类的吧,就是水准气场都云泥之别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 ...
WMJ 发表于 2015-7-9 23:25


嗯,看东方同志,写的多么简练。。。。
这都有点走火入魔了,不要有点才华就把自己当天才,还是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吧
生错了年代, 古文对他的未来不会有太大好处。
Bad news is: You cannot make people like, love, understand, validate, accept or be nice to you. You can't control them neither.
Good news is: It doesn't matter.
他写的,大把段子手比他写得好。
习惯很容易破坏的
耐心,耐心,必须要学习的
戒躁
这就是个中二病患者,需要有人用重话把他打醒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