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新闻人生] 绵阳“甲骨文考生”怪才黄蛉的后来

本帖最后由 WMJ 于 2015-7-7 22:37 编辑

【绵中“甲骨文考生”怪才黄蛉近况 】 四川绵阳某中学考生黄蛉,使用甲骨文书写高考作文,专家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后来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并安排古文专家何崝一对一教学。可惜两年后导师何崝称其浮夸靠不住,不愿意再教,已向学校提交辞呈 (西安晚报)

从2009年开始,原本已退休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崝也被返聘回川大,专门负责黄蛉的培养问题。2011年11月4日,何崝教授,已向川大提交了辞呈。
何教授称,他一直告诉黄蛉,不要接受记者采访,要低调,要埋头做学问,但他就是有点沉不下心。
“我教他的是先秦文献以及古文字方面的东西。但在接受采访时,根本不提我们给他上的是哪些内容,就是在那里夸夸其谈地说《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什么著作?这是南北朝时刘勰的著作,这个跟我们的古文字研究没有多大的联系。他说他在读这个书,就是在吹捧自己。连《文心雕龙》都读得懂了?这个学生有些浮夸,靠不住。”说到此,何崝有些失望地叹了口气。他称,经过两年的精心培养,黄蛉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水平并不如意,“他的学习情况并不理想,在甲骨文方面也没有多大造诣。”
何崝随后透露,他已经向川大提交了辞呈:“我不会再教他了。至于学校今后会派谁来教他,我也不知道。目前,学校还没有回话。”




  曾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演绎高考作文,曾被网友追捧为“古文字达人”,曾以428分的高考成绩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他叫黄蛉,这名一度引起热议的男生现已大三。昨日,天府早报记者从川大锦城学院得知,在锦城学院就读两年的黄蛉,以其特殊专长与才能,目前已转入四川大学校本部就读。这一消息得到了四川大学相关负责人的证实。

      导师为他定制学习方案

    川大锦城学院公布的消息称,黄蛉在两年前被锦城学院破格录取后,一直受到锦城学院与四川大学校本部的联合培养。他在锦城学院进行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而在四川大学校本部则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四川大学根据黄蛉的特点特长,专门安排了导师为他量身定做了一套学习方案;锦城学院文传系还专门指定了一位辅导员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而本学期,黄蛉已正式转入四川大学校本部。
    锦城学院文传系系主任毛建华介绍,黄蛉就读的是川大历史学院。

     考评:他不适合汉语言文学

    昨日,天府早报记者来到四川大学教务处,教务处兰处长表示,黄蛉确已入读川大校本部,但对于其转学过程以及具体培养方案暂不方便透露。“学生是搞古文字研究的,特别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兰处长表示,希望不要让孩子小小的年纪就承受太多的关注,让他能安心做学术。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雷汉卿副院长称,黄蛉现在已入读历史学院,研究古文字方向。不同于其他的本科生,川大对其配有专门的培养计划和专门的导师。“我也曾参与对他的考评,不过他的特长是古文字,更适合历史学院,而不是汉语言文学。”雷院长称。
    不过,川大历史学院相关负责人称暂不方便回应此事。
    我不想背着 (高考甲骨文作者)这个名字到这个学校来,我想安静地学习,我就是希望大家淡忘那段日子,用平静状态生活。”
    ——黄蛉入读川大锦城学院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川大招“怪才” 比自主招生更严格

    2009年9月,四川大学决定选拔和培养“双特生”,2010年起,出台了关于“双特生”的培养方案。“双特生”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爱好和专长、潜质或已崭露头角的“奇才”、“偏才”和“怪才”。黄蛉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受益者。
    川大副校长步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被确定为“双特生”的学生会接受三个阶段的培养:首先由指导老师传授其特殊领域的基础知识,把握该专业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在第二阶段,针对其特殊领域的优势,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进入重点培养阶段;第三阶段对其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指导,进入特殊培养阶段,并可以进入研究生预备学习。
    对于“双特生”的选拔,川大方面表示,2012年的新方案尚未正式出台。在2009年川大选取首批“双特生”时,所有参与选拔的专家都会根据自身研究的领域进行现场出题,手机必须关机,并在最后环节进行实名制投票。这种选拔,比四川大学的自主招生更为严格。
    我也曾参与对他的考评,不过他的特长是古文字,更适合历史学院,而不是汉语言文学。”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副院长雷汉卿



     成绩最好的科目:古代汉语

    天府早报记者来到黄蛉在锦城学院的宿舍,宿舍内大多用品已被搬走,只有大量书籍和练字的草稿纸还在书桌上。
    众多的书本中,除了汉语言相关教材,更多的是历史题材、古典文学题材,和诸如《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等“形而上”类型的书籍,草稿纸上则满是常人看不懂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黄蛉在锦城学院的舍友小王回忆,从大二下学期开始,黄蛉就一直奔走于川大校本部与锦城学院之间,“他要在锦城修满基础课的学分,在川大(校本部)学习古文字的专业课。”
    在小王眼中,黄蛉是个低调的人,性格活泼开朗,但很少与大家交流关于自己学习和培养方面的问题。
    黄蛉的书桌旁,贴着一张人体结构图,名叫“十四位体表分布概况”。“这是他的一个爱好,研究中医”,小王说,他的爱好太广泛了,很难想象。轮滑、街舞、武术、长笛、中医,他都喜欢,当然花时间最多的还是学习古文字。
    而至于黄蛉基础课的成绩,其系主任毛老师表示,他刚入学时成绩中等偏下,到了现在,名次已经排到前面,“成绩最好的科目是古代汉语”。



      黄蛉,与那张考卷

    2009年高考中,来自绵阳南山中学的考生黄蛉在语文考试时用甲骨文、金文、小篆书写了作文试题。因为偏题,这篇作文仅得分8分。事后,网友把这篇作文称为今年的“最牛高考作文”,并且给黄蛉封了一个很有90后特色的名字——“古文字达人”。
    高考成绩下来后,黄蛉曾拿着自己只有428分的高考成绩单陷入读大学无门的境地。经历一波三折后,黄蛉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以“双特生”的身份特招入校。

阅卷老师
文章跑题仅得6分


这则消息随即引起了四川媒体的高度关注。6月21日,部分语文阅卷老师处证实:在阅卷组的总结会上,阅卷组组长通报了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评分情况,专家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因为偏题,得分偏低。
成都中心城区一位阅卷老师表示,在阅卷组的总结会上,阅卷组组长通报了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评分情况。“专家委员会的专家都看了,通过翻译后,他们发现这篇作文虽然是以《熟悉》为题,但内容却离题很远。”最终,专家们给出的分数并不高,“大概就只有几分”。
对此,语文阅卷组组长李诚拒绝接受表示。但对这篇作文得分不高的事并没有否认。“高考作文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标准定了,就不允许争议和修改。”
这篇文章仅得6分。网友们把这篇作文称为今年的“最牛高考作文”,写作者被大家封了一个很有90后特色的名字——“古文字达人”。

怕不出彩冒险选择


经过连续几天的寻找,6月23日,该文的作者,就读于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的黄蛉和他的语文老师蒲体超,并取得了黄蛉高考后摹写的古文字作文。
事实上,这是小黄第二次参加高考了。去年高考,他没上一本线,最终选择了留在原校复读。蒲体超是从小黄复读时才开始认识他的。但两人“很快就要好起来”,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古文字。
蒲老师表示,黄蛉用古文字写作文并非为了搞怪,而是兴趣所致,一时灵感。他的意愿一直是想考一所上海的大学,最喜欢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有个叫刘钊的教授,之前破格录取了一名三轮车夫当研究生,只因为三轮车夫在研究甲骨文。
黄蛉说,他是怕作文不出彩,所以才选了一个冒险的做法。已经被认知的甲骨文有1000多字,他大概会写七八百个字。这次高考前一周,学校发了考生须知,没有规定不能用古文字写作文。小黄当时就想:可以用古文字写作文。结果,考试中他用了超过一个半小时,才写完作文。
对于只得6分的作文,黄蛉说:“虽然只得了6分,但我不后悔。这次打击,不会减少我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兴趣。以后我能达到什么造诣?我不敢说,但我希望在大学里读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增加对古文字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学成后,我想进孔子学院去教书。”
据悉,蒲体超将于今年底到美国一所孔子学院教授中文,这是他去年就受邀而定好的行程。
学习成绩优良,不张扬,小黄的同学对他印象颇佳。有一次同学偶然发现小黄会写一些奇怪的文字,非常惊讶,一个普通高中生居然懂这些!小黄会甲骨文的事也只在小范围的同学中流传。
高中毕业时,好几名同学找小黄用古文字给他们写名字和毕业留念。小黄说,有些名字的字在他知道的甲骨文中没有,他就自己“创造”了几个古文字。“我在同学中是小心翼翼的。有的同学问我怎么会写甲骨文,我就说没什么,只会几个字而已。我感觉在同学中太标新立异不好。我喜欢那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历史上的“偏才怪杰”

    1917年,罗家伦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胡适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可校委们查看罗家伦的全部成绩单后大吃一惊——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是零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在取还是弃的争论之际,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罗家伦后来成为“五四”风云人物,传诵一时的《五四宣言》,便是他的手笔。
    12年后,已是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在招生中也遇到了偏才——钱钟书。钱钟书当时“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15分”。于是,罗家伦在钱钟书的名字上大笔一勾,破格录取。
    国学大师季羡林,从上小学开始,便文理偏科严重。报考清华大学时,百分制的数学考卷,他只考了4分,而他的第一志愿,居然还是数学系。尽管如此,季羡林还是被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录取。
    1912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全国招生,学制8年,毕业后公派去美国留学,考试科目是国文和英文。闻一多报考,虽然英文考了零分,但因一篇效仿梁启超风格的《多闻阙疑》,写得洋洋洒洒、气势不凡,老师将他破格列为备取第一名。

    (据现代教育报)
1

评分人数

就跟自拍一样,虽然网上有很多惊奇的照片,但是因为自拍挂掉的人也不少。。。

什么钱钟书啦这种例子,那都是特选后最后成才了的。。。我估计通过特选后也有不少其他人,但是他们肯定就是失败例子。。。
举那几个例子有什么意思,凭什么跟人家比。也不想想当时的教育制度是什么样的,有这样的成绩一点都不奇怪。现在的教育制度跟那时候一样吗,学成这样好意思?
没关系,反正学校里收各种人不是一天两天了,多收一个无关系。

问题是,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少了这个光环,又没学到啥,到了社会谁鸟他啊。
说明当初接收这位考生入學的人,没水平。
既然交了一篇跑题又立意不对的作文,只能说他可能是计划好这么干的,之前先写了东西然后找古代文字替代背下来,这个跟个人的历史或者文学水平完全无关吧,怎么能说明这个人值得作为偏才引进啊,举例的那些名人都只是偏科不是作秀,而且也有那个时代理科发展远不如文科的原因,搞发明创造和建设的往往没有文人有名而已
看照片就觉得靠不住,连教他的人都不愿意继续了,可想而知
1917年,罗家伦投考北京大学文科,
12年后,已是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在招生中也遇到了偏才——钱钟书。  

闻一多报考,虽然英文考了零分,但因一篇效仿梁启超风格的《多闻阙疑》,写得洋洋洒洒、气势不凡,老师将他破格列为备取第一名。


毕业8年就能当清华校长!
戒无可戒再戒一戒 忍无可忍还忍一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