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11岁“天才”被幽闭家中11年 7岁学完初中数学(图)



  3月26日,长沙市岳麓区望岳村润泽园社区吴家大屋,吴先勇和儿子小波。 11年来,他坚持自己在家教育孩子。 记者 童迪 摄

  

  屋内很简陋,小波就在电脑上做题。 记者 童迪 摄


如何保住儿子在家上学,成了吴先勇生活的全部重心。


  吴先勇39岁,长沙市岳麓区润泽园社区的吴家大屋是他的祖业。11岁的儿子小波从未踏进校园一步,胎教时放音乐、襁褓中放动画片、1岁开始教认字……在他的“创新式教育”下,儿子7岁就学完了初中数学,9岁时,数学成绩已达到长沙市初一学生的水平。


  在吴先勇的眼里,儿子就是“天才”,只有他才能教好儿子。


  3月26日,记者来到吴家,包括其妻李芳在内的全家人均对他的做法无法理解。



  抢人风波



  吴先勇最近常做的一件事是联系媒体。他要留住儿子小波在家上学。


  2012年9月18日,已经分居一年多的妻子李芳与社区工作人员、律师、记者等十余人用强制手段打开了吴先勇住宅的大门,并将小波带到望月小学接受知识测试,希望送儿子上学。


  “因为我坚持让儿子在家上学,她(李芳)认为我有精神病,要把我送去医院。”这彻底激怒了吴先勇,也让他感到恐慌。为了保住对儿子的教育权,他决定起诉妻子和社区,并四处联系媒体寻求支援。


  3月26日,记者见到吴先勇时,他面色惨白,脸颊凹陷,眼神倔强。这已是两天内他接受的第三次采访。


  同样疲惫而紧张的还有小波。他感到,自从2011年4月父母分居后,生活就乱了。“去学校拍电视(电视采访)时,大家都看着我,好像看怪物一样……本来我就不想去学校,现在更不想去了。”


  在小波看来,这场抢人风波带给他唯一的收获是:出生以来第一次写作文:帮爸爸打官司的证人证言。

  父子校园



  吴家大屋是一栋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三层老建筑,每层两间套间。除了一楼已经出租的房间外,其他房间均大门紧锁,一楼楼梯口还加了一道铁门。


  吴先勇说,自己和父母亲关系不好,跟妻子又正在闹离婚,现在只有儿子和自己住在这里,“这里就是我们父子俩的校园。”


  通过昏暗的楼梯,记者来到三楼,小波正在厨房做家务,狭小的卧室打扫得干净而整洁。


  卧室里只有一张书桌,上面放着两台笔记本电脑,吴先勇说,自己给儿子上课几乎都是用电脑,教材和习作是用电子版在电脑上完成,课外书就直接从网络上下载阅读。


  两台电脑共享一根网线,墙上还装了一个摄像头,吴先勇可以监控到小波上网的全过程。“我怕儿子上网学坏。”吴先勇说,更多的时候,他会把儿子上网的端口关闭,只留QQ。


  记者打开小波的QQ,里面只有一个网友。


  自学教育



  为什么不让小波去学校?吴先勇的解释是从自己的童年开始的。


  “我初中毕业后就没读书了,但我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过了初中水平。”在吴先勇眼里,学校不是学习的好环境。“有一次,我一个同学在上课时想上厕所,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他是‘懒人屎尿多’,引得哄堂大笑。我觉得这是老师对学生莫大的侮辱,从此我就不喜欢上课了。”


  初中毕业后的吴先勇自学成为一名电器维修师,后来又自学了计算机应用。他觉得自学是一条不错的路子,于是,在2002年儿子小波出生前,吴先勇便决定要由自己来教育孩子。


  当着记者的面,小波不到5分钟就编写了一个新程序,在电脑上绘制出一座房子。“9岁时儿子就开始学编程,不到一年就学会了。”吴先勇得意地说,“十年来,我没有上班,就靠出租房屋的收入维持生活。我天天给儿子上课,就是因为我太爱他了。”


  优与劣


  2012年9月,在社区居委会的强烈要求下,曾对小波做过一次知识测试。


  参加知识测试的望月中心小学数学老师易亚杰说,小波的语文、英语成绩已达到同龄人水平,数学的基础打得尤其牢靠。“按年纪,当时他应该读小学,但是数学成绩已经达到了初一的水平。”


  但记者注意到,小波的学习并不系统,除了语数英,其他学科很少涉及。


  孤独隐患



  社区是从2011年底开始关注小波的。


  社区工作人员熊立钢说,2011年12月,他们发现吴先勇很少与他人交流,性格孤僻,夫妻感情不合,家庭矛盾突出。继而注意到小波被长期关在家中,没有去学校上学。


  社区以书面的形式向咸嘉湖街道办事处汇报,街道立即组织多部门及律师,多次上门做吴先勇的思想工作。“我们上门去,吴先勇就是拒绝开门。因为他没有违法犯罪,我们也不能采取强制措施。”


  熊立钢解释,吴先勇在家为孩子上课的行为并没有违反国家《义务教育法》。他对孩子具有合法的监护权,且没有虐待、暴力的行为,社区只能继续做工作。


  但比起学习,母亲李芳更担心的是孩子的性格。“我怕他会孤独、自闭。”


  “小波缺少跟其他人的交往,一直是封闭式学习,这会直接影响到他走入社会后的生存问题。”易亚杰担忧地说。


  (文中吴家人均系化名)


  特写


  小波:唯一的朋友是远在山东的网友



  寸头、眉毛浓密、白净的脸上血色很淡,眼神里有着11岁少年不该有的迷茫。


  小波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吴家大屋这栋迷宫式的建筑,屋内是教室和休息室,大厅是羽毛球场,内阳台是足球场,外阳台是乒乓球室和游戏室。


  7岁前,他已学会了洗碗、煮饭、煮绿豆、做蛋饼。7岁后,他还学会了做菜。今年3月,在爸爸生病后,他学会独自一人出去买菜、买米粉、买冰淇淋。


  在小波的印象中,父亲一年会带他出几次远门。11年来,他爬过一次岳麓山、去过两次湘江边,最远的一次是去宝南街买手机卡。每一次出门的经历,小波都如数家珍。


  因为怕父亲担心,11年来,他只偷偷地跑出去两次,两次都是为了找一个篮球。这个篮球是社区工作人员去年春节来家中看望时送给他的礼物,被父亲扔出了门。“当时我不敢阻止父亲丢”,小波说。


  在与记者交流时,小波正襟危坐,双手紧握。说话时不住张望,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他总是用“不好说”带过,如同记者曾遇过的一些成熟而老练的采访对象。


  小波唯一的朋友就是QQ上那名远在山东威海的好友,也是父亲安排认识的。“我不适合交近距离的朋友,我和别人不一样,因为我只在家读书。”小波的话中有些许迟疑和落寞。


  在他心中,父亲几乎是“神”,“只要父亲告诉我的,我都相信。”说起这些,小波非常坚定。


  吴先勇:等孩子什么都学会了,就让他出去



  瘦、脸色苍白,头发梳得很精神,衣服干净整洁,但眼睛有点木然,这是吴先勇给记者的印象。


  他不抽烟、不嚼槟榔,也阻止记者抽烟,“不要在这里抽。”他看着自己的孩子说。


  面对记者,他明确表示,是“希望媒体能够呼吁,我只想保证孩子的这种受教育权”,但说及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不愿多谈。


  对于孩子的未来,吴先勇说,“就这样一直学下去”,在他看来,等孩子什么东西都学会了,就让他出去做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心中第一句話:可憐的孩子
有些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夢想妄想放在孩子身上,那負擔太重太沉太苦...
就算這孩子長大真的成為天才,他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童年只有一次,無法重來
雖然他是天才,可是這個父母的管教有問題,沒錯你的孩子很聰明,但是他的人際關係完全受障礙,難以融入社會人事,天才瘋子一線之差
太可怕了,我小时候常常一甩书包就跟楼上楼下的小孩出去玩,爬树,摘香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记忆!我早就记不得小学学些什么了,但这些回忆却非常深刻而美好,童年就只有一次,不可重来也没法补偿,让孩子快乐健康的长大不必什么都重要吗?
脑子有病吧,绝对的,小孩估计都会得那忧郁症,自闭症之类
可憐的孩子 ~ 他長大後會最懷念的童年回憶消失了
這爸爸有問題 @@
而且孩子整天對著電腦~眼睛會壞掉的
这爸爸根本不懂教育小孩,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生活。他本身就本末倒置了,还要去残害下一代。话说我没有看出来小孩有多天才,完全是后天培养的,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小孩学习好些罢了。学校不仅仅是学习场所,更是小孩成长的主要地方。在学校里,小孩开始初步了解人情世故,更好的生活。这个爸爸这样的行为对小孩的成长,处事,人际交往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太可怕的父亲!这孩子不是天才,可能比较聪明。他进度比别的孩子快是因为他的所有生活就是学他爸爸教的那点东西,你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别处分了精力,读书就差点。这孩子读书好些就是他没别处分散精力,可是他也没好到让人大跌眼镜的地步。
什么都学会就可以过上好日子吗?那直接当电脑得了。
真实疯子,太恐怖了,一直呆在家里,不能出门。。。童年那么美好,我现在有时候还会怀念我的童年呢,表示不觉得是天才啊,只是学的多进度快而已,就像有些重生小说里的主角,知道从小努力学习,跳级什么的,所以被当成天才,我同学读高中的时候大学数学化学都学完了,还不是靠刻苦努力,他也只是比常人聪明那么一点
这孩子太可怜的,根本不是天才,是应试教育的畸形。。。11岁学完初中数学知识,这种事在小学生中间其实随便找个特长班都能做到,更别提这孩子除了数学语文外语【还都是考试用的】知识其他都不会,问他数学建模估计他都不明白什么意思。本身他父亲就很肤浅,孩子给弄得又浅薄又孤傲又自卑,迟早的出事。
签名被屏蔽
我严重怀疑,这个孩子在失去父亲后,还能一个人生活吗?
路见不平一声吼,吼完继续往前走。
其实自学不见得不好~但是也要各方面都摄取才是
学校其实不是最适合教育学习的地方
但它几乎给予各方面的信息摄取…也比较方便学习怎样去寻找信息
而且跟的是只在”家”中自学,完全没有接触人,真的有点….我觉得好歹要接触过跟大家一起的生活
确定不喜欢后在独自一人也不晚吧
法律真不完善,这样的人都不能受到惩罚
孩子是不是天才?父亲有没有毛病?都暂时不论。这只是一个父亲爱孩子,想用他自以为对孩子最好的方式教育孩子。看了很难过也很警剔,世上成千万做父母的,是否我们在某些教育孩子的事上,多多少少因人不可避免之有限的见识,也陷入了或大或小或隐藏或可见的偏执?可是谁又教过我们如何做这些赋予我们手中独一无二的孩子的父母呢?是否如果我如此如此教或假始当初我不如此如此行会对他/她更好?这可能是我有天带进棺材都无法解答的问题。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