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古代尺寸单位粗考

古代尺寸单位粗考
尺贯法称取自表示长度的「尺」和重量的「贯」两个单位而来,周制,寸、尺、咫、寻、常、仞。各时期度量衡都有不同的转换。

分是后来在寸的基础上往下推出的,十分一寸。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不差丝毫,不差分厘,微忽之间,都是这么来的。

寸:寸口处。手和小臂连接处,约在手掌后一寸处,中医学上诊脉之处。形容极短的时间。周制一寸约2.3厘米。(古寸与市寸不同,市寸是解放后的通用单位)

尺:一说成年男子的手掌拇指到食指距离或拇指到小指的距离,一拃(zhǎ)长度。一说手腕到手肘之间的长度。似乎尺寸差不多,自己量量看。以寸为基础,十寸一尺。周尺约合23厘米。

三国时期张飞身高超过八尺,按三国时期一尺24.2厘米算,张飞超过1米93?

咫: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成年女子手掌,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女人手小些,也就是18.4厘米。

那咫尺天涯中的“咫尺”间距就是4.6厘米?按周朝尺寸算的,但是咫尺作为词组是从春秋产生的(《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那是不是就按春秋时期的长度换算?数学不好,外加各年代的换算都不一样,如果不对请指正。

仞:一个人两臂张开所示的长度(上下竖向)。《说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寻。”《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按春秋时期的换算,那太行山23000米高,也只能算是形容词了,不算实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仞和寻是同一长度,测量方法不同,测量宽度为寻,测量高度或深度为仞。一仞七尺,合1.61米。

寻:一个人两臂张开所示的长度(左右横向)。古代一寻为八尺,合1.84米。

相声《卖布头》里说的一讨五(市)尺,两讨一(市)丈……双臂长开长度一线俗称“讨”。大约5市尺,约合1.6666666......米,大概为现代的”寻“的长度。按十市尺等于一市丈算,一丈是3.333333.....米。

常:寻的两倍。一丈六尺为常,合3.68米。寻常之间,由此出处。

围:两臂合围起来的长度叫作一围,用来测量圆周。

查不到“丈”和“引”是否列入周制尺贯法之内,是否后来补充进入十进制?所以换算起来的标准就不一样了,往有人了解请告知。

丈:十尺一丈。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大戴礼记〉中:丈者,长也。这应该是古人称成年男子为丈夫的最早出处了吧?但不知那时一丈按商十尺还是周十尺算,按商代一尺15.8厘米(也有合16.95cm,和现在的市尺1.66666....差不多),也就一米六一米七,周十尺就两米三了。正阳门城楼精确高度是43.65米,除以9.9(前门楼子九丈九),约为一丈(清)4.41米,那和清代营造尺的1丈 = 320厘米也合不上,是不是只是个吉祥说法?也望有明白人给解释解释。

引:十丈等于一引。

之所以查这个,是因为听到还有人在用“讨”这个单位,所以查查看。基本上长度单位都是由人身体的长度产生的,国外的尺寸单位出处也是这样:

英尺(foot,缩写为ft.等于12英寸,1/3码,0.3048 m)在英文中的本意是“脚”。实际上,一英尺就是一个成年男子一只脚的长度。由于脚的长度因人而异,在使用时有必要规定一个标准的脚长。到了16世纪,德 国人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此事。他们在一个礼拜日,让从教堂里走出来的16个男子站在一起,然后将其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除以16,求出一个平均 的脚长。我们现在使用的英尺就这样诞生了。

英寸的由来 英寸(inch,缩写为in.)在荷兰语中的本意是大拇指,一英寸就是一节大拇指的长度。当然人的大拇指的长度也是长短不一的。14世纪时,英皇爱德华二 世颁布了“标准合法英寸”。其规定为:从大麦穗中间选择三粒最大的麦粒并依次排成一行的长度就是一英寸。

米(metre,缩写为m.)这个计量单位是从法国“进口”的,其规定则严密得多。1790年的巴黎会议上规定:以通过巴黎、连接南北极的子午线的四分之 一为基数,取该基数的一千万分之一为一个长度单位,叫做metre(米)。后来,为了更准确起见,又定出一个标准:将化学元素“氪86”在真空中发射出的 橙黄色光波乘上1650763.73后的积定为一米。

码的由来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曾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讨论一码(yard, 缩写为yd.,合英尺,约91.4 cm)到底应该定为多长,大臣们为此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在一旁听得不厌烦的大英皇帝,一急之下,顾不上尊严,一拍大腿,伸手指着臣下道:笨蛋,一码就是 从我的鼻尖到我的食指尖之间的长度。码就是这样在一气之下随便地定下来的。

另,由于长度单位是由人体的长度产生,因此也是在做各种设计过程中的必要依据,人体工学嘛!

查得头疼,还好现在统一了,还好,还好……
1

评分人数

    • dvork: 谢谢分享金钱 + 8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本帖最后由 201208 于 2013-3-12 11:48 编辑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重生小地主很不错,就是有点长!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重生小地主很不错,就是有点长!
技术贴要顶的。每次看古文都被那些计量单位折腾的销魂~

所以度量衡的统一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