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把頭暈分為「眩暈」和「昏暈」。兩者生病的原因、要找的醫師、要用的藥物都不同。以下分別敘述:
我們現在能夠平穩的坐著、走路著,是依靠我們身體一套複雜的系統保持平衡。從眼睛,身體的感覺神經,內耳的前庭神經傳入目前身體位置的訊息,再經由小腦,腦幹的中樞神經,快速而精密的調整,並進一步在大腦形成當下的空間位置感。這一套「輸入-處理-調整」的任一環節有問題,便會導致空間位置感不足,也就是頭暈的感覺。
舉例來說:最近近視加深或暫時失去一眼的視力,會因為視覺訊號輸入不足,而有暈的感覺。內耳前庭是平衡訊息重要的輸入構造,包括感測靜態位置感的小囊及球囊,內含有耳石,以及動態位置感的半規管。
如果出了問題,常會出現假的位置感,好像在地震或掉下去或旋轉的錯覺。這種暈法會因為頭部的動作如低頭、抬頭、轉頭或床上翻個身而引發一陣厲害的眩暈,進一步引起噁心感,姿態不穩。
眩暈的表現算是非常有特徵的頭暈,介紹三種易見的相關疾病:
一、良性陣發型姿勢性眩暈症
病名很長但病如其名,病因是原本住在小囊內的耳石滾落到半規管中,會隨著頭部的動作而滾動,刺激產生一陣數秒的眩暈。所幸這耳石會主動分解而自動康復,但也可能會再掉出新的耳石而復發。
二、梅尼爾氏症
前庭和聽覺的耳蝸是相通的骨質迷路,內含淋巴液。如果淋巴液不流通而引起了積水,便會造成眩暈、耳鳴或聽力減弱。
三、前庭神經炎
前庭神經發炎,會有嚴重而持續的眩暈感,但不會有聽力的問題,約一至二個星期才會康復。
如果你的症狀是整天頭昏腦脹、頭重腳輕且無法專心,甚至恍恍惚惚的昏暈,站立著或站太久會覺得更昏,甚至曾經昏倒過,這種頭暈稱之為「昏暈」。發生的原因和治療與眩暈不同。
昏厥、起立性昏暈和一部分整天昏暈的病因和腦血流灌流不足有關。大家聽到腦血流不足會聯想到是否是腦中風的前兆,醫學上的確有「脊基底動脈灌流不足症」的診斷,指的是腦幹局部血流不足引起頭暈以及合併其他腦幹的神經症狀如口齒不清、手腳偏癱等。
而我們所謂的腦灌流不足指的是整體腦循環不足,嚴重時引起昏倒、軟癱,或產生黑矇,全身無力感、噁心感、流冷汗等「昏厥前症」。
「為何會腦血流灌流不足呢?」人類是直立的動物,循環系統須抵抗重力的作用,將足夠的血液運送到需求龐大的大腦,甚至需要更多的血液用在大腦思考的時候。直立的動作約造成500毫升的血液滯留在周邊靜脈,好比在數秒內捐出500毫升的血量。因此自律神經必須很快地調節血管的張力、心跳以維持足夠的腦血流。
如果本身的體液不足如食量、飲水太少、長期限鹽、服用利尿劑等,或自律神經功能不足如長期臥床、缺乏運動、糖尿病神經病變等,便會引起「腦灌流不足症候群」。
在此介紹三種病態性姿勢性昏暈:
一、起立性心跳加速症
正常人起立心跳會加速10-20下以內,若加速增加了30下或心跳會大於120下便會認定為過度的反應。
二、姿勢性低血壓
正常人起立時血壓會因為多方的調節而維持不變,若收縮壓降低20毫米汞柱以上,便認為異常。
三、血管迷走反應
在站立的壓力下,到達一個身體不能忍受的臨界點時,出現一種神經反射主動降低血壓和心跳而造成昏倒。
頭暈是很惱人的情況。急性眩暈讓人天眩地轉的,一下子好像掉入山谷,又好像地震、暈車,把人折騰的厲害;又擔心是否為腦中風警訊,急忙到急診報到。所幸這一類內耳的疾病,大部分屬於良性、會自行康復。醫生會開立一些鎮靜止暈止吐的藥物,減輕症狀。至於偶有醫生鼓吹一次療程必須服用三個月的藥物,則沒有根據。
一部分長期頭暈患者必須注意腦循環代謝的問題,並不是指腦血管阻塞或腦中風,而是整體腦循環調節不良。譬如長期焦慮緊張,腦部消耗能量太多以至供不應求;或者自律神經虛弱以至調配的腦循環量就是不足,腦部只能做基本的工作,需要用腦專心就不夠用了。
此外近年來全民抗高血壓已經成為共識,然而很多不是慢性高血壓的狀況,可能因為一、二次血壓高便被說服長期使用高血壓藥物。而且速效強力的高血壓藥物被普遍使用,以上這些狀況都可能造成腦、體循環過度抑制。
先了解自己是「急性眩暈」還是「慢性昏暈」,如果是前者只要確立診斷,配合休息和止暈藥,然後心平氣和的等康復。如果是後者就比較複雜了,找專家一步步從腦循環、血壓到情緒找到原因矯正,頭暈就不暈了。
本文作者【耕莘醫院 神經內科‧方識欽醫師】
轉貼自: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28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