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外国]才貌双全的女子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05:20 编辑

克拉拉·舒曼 :天才少女钢琴家

Clara Schumann 罗伯特.舒曼的妻子,闺名 Clara Josephine Wieck (1819.9.13 – 1896.5.20)。 浪漫主义钢琴家、作曲家。她活跃在音乐界61年,对钢琴曲的表现形式和听众欣赏乐曲的风格起到了极大的影响。或许大家记住克拉拉是因为她是舒曼妻子,而且舒曼的学生約翰內斯·勃拉姆为她终生未娶。但是即使没有嫁给舒曼,克拉拉凭借自身的音乐才华也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肖复兴曾经在散文《遥远的含蓄》里描述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感情。

具体介绍参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53035.htm
附一张德国马克上克拉拉的头像
Clara Schumann 2.JPG
ps. 外国的美人也是符合评选条件的吧?
1

评分人数

[才女]国外

本帖最后由 马丁 于 2011-5-30 21:37 编辑

安妮特·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
安妮特·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Annette von Droste-Hulshoff,1797—1848年),德国女诗人。她终生隐居,擅长创作自然诗歌,著有诗集《最后的赠品》。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记载,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是最有天赋的德国女诗人。她的韵文强健而有力,虽然说不上是刺耳但是经常不合调子,人们在诗中读不出一点多愁善感或一丝甜蜜。她最擅长的是抒情诗,她能够很好地把她家乡西威斯特法伦草原的风景融入到曲调中。她的叙事诗以《Das Hospiz auf dem Grossen St. Bernard》(1838年)和《Die Schlacht im Loener Bruch》(1838年)为代表是德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品。她是一个严肃的罗马天主教徒,她经过20多年的时间创作了她最重要的作品宗教组诗《宗教的一年》(Das geistliche Jahr,1851年),描绘了人们在启蒙思想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心理,作品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和好评。

      1989年发行的第四套也是最后一套德国马克中,20马克面值纸币(1992年发行)的正面是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背景为她后期常住的迈尔斯堡,纸币背面是钢笔和榉树,象征她的作品《犹太人的榉树》

文字介绍: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F%E9%9C%8D%E5%A4%AB

图片: http://www.banknotes.com/de.htm

Annette von Droste-Hulshoff.JPG (71.94 KB)

Annette von Droste-Hulshoff.JPG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05:16 编辑

画中的女画家-玛丽亚‧希彼拉‧马利安
玛丽亚‧希彼拉‧马利安 (Maria Sibylla Merian,1647-1717),玛利亚1647年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中产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铜版雕刻家和出版商,在17世纪曾出版了许多有重要影响力的自然史方面的文章。当玛丽亚三岁时她的父亲因健康不佳于就过世了,玛丽亚的母亲于次年改嫁给写生画家约克(Jacob Marell)。继父鼓励玛丽亚作画,13岁时,玛丽亚对昆虫和植物世界充满兴趣,她偷偷地开始捕捉昆虫观察它们,并创作了一本昆虫和植物的素描与水彩画。玛利亚将自己对昆虫的研究和认识融合到出版和花草画创作中,结集出版了这本《花草画新书》这本书共有3辑,每一辑都包含12件雕版图作品,她以花、花冠、花束为题材,在真丝和木板上进行创作。作品中的每一朵花都被玛利亚极端细致的进行了描绘,没有使用任何交迭线条。
  在17世纪,玛丽亚的行径是异乎常人的,因为当时人们相信昆虫是从烂泥里生出来的,因而把它们视为邪恶的象征,但玛丽亚并不以为意,她跟着继父的学生亚伯拉罕(Abraham Mignon) 学画,并持续她的研究,她观察毛虫如何变成蛹,美丽的蝴蝶和飞蛾如何破茧而出,并将昆虫的所有生命历程记录在她的素描本里。 28岁时,她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新花卉图鉴』(Neues Blumenbuch),四年后又出了另一本书『毛虫奇妙的蜕变与特殊的花卉食物』(Der Raupen wunderbare Verwandelung und sonderbare Blumennahrung),这两本书均有丰富的彩色铜版印刷插图,在她的图画中可以观察到昆虫的生态,图画中的植物可能是庭园植栽、杂草或蔬菜,那正是毛虫的食物来源和栖所。玛丽亚的书中对于昆虫及其赖以为生的植物都有详实的观察记录,是非常难得的自然教材。
   玛丽亚于1685年开始定居于荷兰,由于她的女婿在南美洲的荷兰新殖民地苏利南(Suriname)从事贸易,她也曾住过苏利南统治者的房子,这激起了她前往苏利南长途旅途研究野生动植物的渴望。后来她得到阿姆斯特丹市的经济补助,经过八年的准备,于1699年和小女儿经过三个月的海上航行,踏上了苏利南的土地。在当地的二年期间,她穿梭在热带雨林中,四处收集零散的资料、调查动植物生态、并描绘了许多动植物。回到荷兰后,玛丽亚着手整理这些资料,并于1705 年出版了她最著名的著作『苏利南昆虫的蜕变』( Metamorphosis Insectorum Surinamensium )一书,书中的许多热带动植物,是当时的欧洲人前所未知的。
  1711 年玛丽亚中风后,虽然大大影响她的工作能力,但她仍继续工作,直至1717 年卒于阿姆斯特丹,死亡登记上被记载为贫民。对德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女画家玛丽亚‧希彼拉‧马利安及其女儿约翰娜·海伦娜(Johanna Helena)和多箩西娅·玛利亚(Dorothea Maria)从艺术和科学角度的深入探索,这三位女艺术家都极具事业进取创新和冒险精神,提升了自然史插图画的艺术标准,并帮助转换了昆虫学领域的研究方法。 玛丽亚的贡献到了20世纪末重新被发现与推崇,她是最早从事直接观察昆虫生态的自然学家之一,她的研究成果和蝴蝶分类至今仍被采用,而身为女性却毫无所惧赴殖民地冒险的勇气更是令人佩服。她的肖像曾被印制在德国500马克的纸钞及邮票上,所绘花卉植物和昆虫也被著名的德国Meissen陶瓷器皿作为限量版的图案使用,充分显示她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Maria Sibylla Merian.JPG Maria Sibylla Merian Reverse.JPG

该网站有玛丽安的画作
http://www.morning-earth.org/ARTISTNATURALISTS/AN_Merian.html
介绍转自无道人的blog:http://tianyisui.wordpress.com/2 ... ria-sibylla-merian/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05:23 编辑

贝蒂娜·冯·阿尼姆
贝蒂娜·冯·阿尼姆(Bettina von Arnim,1785—1859年),德国著名女作家,她曾是歌德、贝多芬、乔治·桑的朋友,属于德国第二次浪漫主义的关键人物。其作品极具吸引力,充满独立和世俗精神,她创作的《冈德洛德》非常出名。阿尼姆曾以自己的名字,在柏林设立过一个文学奖。

       她和同时代的许多伟人都曾有过活跃的思想交流:她与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有过长期的书信来往,后来还将这些书信以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作为“信书”出版。此外她还与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路德维希•蒂克(Ludwig Tieck)、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和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等人保持着联系。贝蒂娜•冯•阿尼姆运用自己的影响使以收集德国童话而闻名的格林兄弟受聘于柏林大学。(德国女作家贝蒂娜•冯•阿尼姆(1785 - 1859)  
    除了自己的写作活动之外,她的名字还与她创办的文学沙龙紧密相连。文学沙龙最初是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后来迁至柏林的“菩提树下大街”。在沙龙里讨论的问题不限于文艺,还与当时的国家政局有关。贝蒂娜•冯•阿尼姆尤其主张使女性和犹太人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主张使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得到改善。直到1840年代末期,她一直积极参与三月革命前的民主运动,成了为解决德国社会问题而斗争的先锋人物。(贝蒂娜•冯•阿尼姆  来源:picture-alliance / Mary Evans Pi )
    贝蒂娜很喜欢柏林社会社交界的活跃气氛,而她的丈夫阿希姆•冯•阿尼姆(Achim von Arnim)却在大部分时间守在勃兰登堡的维普斯多夫城堡里。他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诗人。阿尼姆夫妇的创作和社会活动与这座位于柏林以南80公里的城堡密切相关。它是这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的故居,也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思想交流传统的地方。两人去世后也安葬在维普斯多夫。这座城堡现在是艺术展览馆。

http://www.deyudeyu.com/article.asp?id=5949
百度百科

图片:http://www.banknotes.com/de.htm

贝蒂娜·冯·阿尼姆.jpg (31.58 KB)

背面:布兰登堡门

贝蒂娜·冯·阿尼姆.jpg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3 22:18 编辑

允许外国mm入围的话,埃及艳后、居里夫人、伍尔芙、克拉拉.蔡特金、贝隆夫人、Sarah Orne Jewett 占楼。
勃朗特三姐妹占位。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13:27 编辑

乔治·桑
george_sand.jpg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小说家。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

原名露西·奥罗尔·杜邦,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在法国诺昂乡村长大。父亲是第一帝国拿破仑时代一个军官。由于父亲早逝,而母亲曾有沦落风尘的经历,所以她从小由祖母抚养,祖母为了把她培养成一个淑女,费尽苦心,而乔治·桑没有令祖母失望,小小年纪便已露出卓尔不群的才华。13岁被送入巴黎的修道院。18岁时在对家庭生活的梦幻憧憬中,她嫁给了贵族青年卡西米尔·杜德望成为男爵夫人。但她很快就不能忍受丈夫的平庸和缺乏诗意。乔治·桑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红杏出墙的婚外情恋。1831年,在“离婚”还没出现在社会生活字典中的情况下,她做出了那个时代惊世骇俗的举动:坚决与丈夫分居,并弃家出走,与情人到巴黎开辟新的生活。最终73岁去世。

在离开家庭之后,乔治·桑最迟依靠写作维持生活。在1832年七月革命后不久,她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安蒂亚娜》一举成名。这个能在近两百年前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穿长裤的女人实在是个奇葩啊。她简直是女权运动的先锋。

乔治·桑一生写了244部作品,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其中包括故事、小说、戏剧、杂文,以及3万多封被称为“文学史上最优美的通信之一”的书信。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阶段:早期作品称为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安蒂亚娜》、《华伦蒂娜》(1832)、《莱莉亚》(1833)等,都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爱萝》(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在这些作品里,她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尽管没能明确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毕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攻击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而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1846)、《弃儿弗朗索瓦》(1848)和《小法岱特》(1849)。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静温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1858)。

来源:百度百科
1

评分人数

勃朗特三姐妹占位。
appa 发表于 2011-5-22 07:23


勃兰特姐妹不能算好看啊~~
我错了,我要说Austen的,结果想到夏绿蒂对简的评价,不小心打错了~
今年的新闻,说考古复原,埃及艳后身高145.。。。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13:15 编辑

茜茜公主



真实的茜茜公主(Sissi, 1837.12.24-1898.9.10),全名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叶妮·冯·维特巴赫(Elisabeth Amalia Eugenia von Wittelsbach)是巴伐利亚王国的马克斯公爵的女儿,奥地利皇后与匈牙利女王。

初相识时确实是15岁茜茜机缘巧合取代了姐姐获得年轻的王子的爱慕。在相亲的那一天,海伦妮公主被打扮得贞淑贤静,谁知,冒冒失失的小茜茜闯了进来。她头上扎着小辫子,身上套着极普通的连衣裙,母亲根本就没刻意打扮她,然而,弗兰茨·约瑟夫的眼睛里再看不见其他人了。这位年轻的奥地利皇帝将手中的一束鲜花递给了茜茜公主……
  茜茜当时只有15岁,接过弗兰茨·约瑟夫献上的花,她甚至不懂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姨母和妈妈一个劲儿地催问她:你爱他吗,茜茜?她竟天真地回答:“他,我又怎能不爱他呢?他要不是皇帝就好了?茜茜这时尚未长成,身高只有1米60,像个玩具娃娃。用未来婆婆严格的眼光评判,她迷人,可爱,但有一个不小的缺陷——长着一口黄牙(在以后的岁月里,茜茜没有留下一张露了牙齿的肖像或照片)。

公主和王子的婚姻并不像童话故事一样快乐幸福的过完了一生。古老的帝国处在崩塌的边缘,而茜茜的姨母兼婆婆并不信任她,她所生下的孩子相继被从她身边抱走,在1857年她的一个女儿夭折了,1858年帝国继承人诞生。

1859年,弗兰茨·约瑟夫决定对撒丁王国开战,尽管他亲自上阵,依然没能挽回败局。茜茜去照顾伤员,并为独裁的君主政体进行温和地辩护,但是,没有人听她的。 七年过去了,茜茜生了三个孩子,进行了一些正式出访,目睹了一场血淋淋的战争。婆婆令她憎恶,丈夫心不在焉。从这时起,她不再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境地。她组织了一连串的舞会,有意识地在歌舞音乐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她食欲不佳,身体状况越来越糟,宫廷医生向她推荐肺疗草,并建议她到马德拉群岛接受日光。

茜茜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调养了两年的时间,在她返回维也纳的那一天,10个管弦乐队,14000名手持火把的运动员欢迎她。她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和弗兰茨·约瑟夫达成协议,从此有权挑选陪伴自己的宫廷命妇;有权管教孩子;并且争取到了自由,直到这时,茜茜发育完全了,身高1米72,满头秀发。

接下去,她为了恢复窈窕的身材进行了艰苦的努力,每天早晨5点起床,练剑、游泳、做体操,还坚持洗冷水浴,茜茜变得成熟而完美,摄影师为她留下了一张张美丽的倩影。她乐意与爱犬或自己的兄弟拍照,却很不情愿同丈夫合影。
  身为奥地利皇后,茜茜与那些维也纳贵族不一样,她发自内心地热爱匈牙利,她欣赏那里的音乐、马匹、骑士,欣赏布达佩斯的巴罗克式建筑以及那里的色彩和节奏……她在内心深处对这块土地的热爱恐怕还和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有关,此人便是安德拉希伯爵。1848年,伯爵参与了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斗争,革命失败后,他逃出匈牙利,被缺席审判判处死刑,安德拉希风流倜傥,始终有上流社会的女人围着他转,人们称之为“英俊的绞刑犯”。流亡十年之后,安德拉希获得大赦,重返匈牙利,从此,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伯爵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在骨子里,茜茜和安德拉希是一类人物,他们都是反叛者,彼此欣赏,相互吸引,却又不能进一步发展两人之间的情感,安德拉希以一种谦恭的态度爱着奥地利的皇后,茜茜则对他怀着深深的依恋之情……1866年,面对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意识到需要安抚匈牙利,他终于和安德拉希伯爵坐到了谈判桌前,这时,茜茜成了这两个彼此敌视而又都对她另眼相看的男人之间的调停人。
  1867年,根据奥地利和匈牙利统治者之间达成的协议,奥匈帝国建立。在6月8日这一天,匈牙利宰相安德拉希伯爵将一顶王冠戴在了茜茜的头上,匈牙利人选择了她,她从此成为匈牙利女王,在维也纳,她经常受到抨击:而在布达佩斯,她受到的是崇拜。

但是,为了对孩子们有所补偿,茜茜从匈牙利回到奥地利。她给丈夫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母亲和妻子中间作出选择。弗兰茨·约瑟夫终于和母亲摊了牌,孩子们这一次彻底回到了茜茜的身边。然而,对于他们的独生子鲁道夫来说,这时已经为时过晚!孤独、恐惧长期缠绕着他,与父母陌生以至不能沟通,政治抱负无法实现……鲁道夫越来越消沉。1889年1月30日,在离维也纳24公里的迈耶林,有人发现了鲁道夫和他的情妇玛丽费采拉的尸体,他们双双自杀了。

茜茜没有赶到出事地点。直到王子下葬时,人们才听到她对着棺材发出伤心不解的叹息。从这时起,她和儿子一起死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日渐衰老的躯体……
  一晃又是九年。这期间,茜茜到处游历,越来越像她的父亲,喜欢做诗、骑马、欣赏犹太人……她和丈夫不经常见面,弗兰茨·约瑟夫身边始终有情妇相伴。
  1898年9月10日中午,茜茜准备乘船离开日内瓦。她走出旅馆,仆人拿着行李,宫廷命妇陪伴在身边,她们缓步向码头走去。就在这时,死神向她走了过来;一个名叫卢伊吉·卢切尼的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为了“一鸣惊人”,把奥地利皇后选做靶子,卢切尼终于等来了茜茜,他猛然拔出锥子,对着她的胸部戳去,锥子又尖又细,茜茜甚至都没有什么痛感,“他想干什么,想要我的手表?”她从地上爬了起来,自己走到船上。可是,刚一上船,她就倒了下去。身边的宫廷命妇连忙解开她的衣襟,发现胸口上有一个很小的血点。船长命令船掉头回岸,人们用担架把她抬回旅馆,在旅馆里,医生切开了皇后的肘窝动脉,血不再往外喷涌……茜茜死了。

没有多少人参加她的葬礼。弗兰茨·约瑟夫皇帝(Kaiser Franz Josef)在她下葬前剪下一绺头发保存起来。

真实的故事完全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美好。

来源:百度百科

Sissi.jpg (50.76 KB)

婚礼时的照片

Sissi.jpg

1

评分人数

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Woolf 1.jpg VirginiaWoolf-2.jpg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或译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伍尔芙出生在一个家庭背景复杂的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伍尔芙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伤害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她的第一个丈夫斯特雷奇是一个同性恋,两个人结婚不久就宣布离婚,相互承诺作一生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斯特雷奇在离开伍尔芙以后,一直惦记她的状况,觉得她身边应该有一个可以照顾她一生的人。于是经过他的大力活动,介绍伍尔芙认识了另外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伦纳德。当时伦纳德在锡兰殖民地工作,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为了伍尔芙,他辞去了在殖民地的工作,起身返回英国。他给伍尔芙写了一封情书,堪称情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自私,嫉妒,残酷,好色,爱说谎而且或许更为糟糕。因此,我曾告诫自己永远不要结婚。这主要是因为,我想,我觉得和一个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无法控制我的这些恶习,而且他的自卑和驯服会逐渐地使我更加变本加厉……正因为你不是那种女性,就把这种危险无限的减少了。也许你就象你自己说的那样,有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不忠实,然而,它们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是多么聪明,及至,美丽,坦率。此外,我们毕竟都喜欢对方,我们喜欢同样的东西和同样的人物,我们都很有才气,最重要的还有我们所共同理解的那种真实,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伦纳德写给伍尔芙的一封短短的求婚情书,伍尔夫满怀欣喜的接受了他的求婚,两人在一九一二年结婚。这是一对天作之合,伦纳德先生在伍尔芙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伍尔芙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性侵害,在她心中留下阴影,她厌恶性行为,不愿生育,不和丈夫同房,对于这一切,伦纳德都欣然接受。伍尔夫在写作的时候,不出房门,不让任何人看她的手稿,甚至写作的内容,包括伦纳德在内。但是伦纳德先生总是她小说写成以后的第一个读者,总是能客观,公正的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给了伍尔夫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因为伍尔夫对于别人对她作品的评价极为敏感,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状态,总是以为别人都在讥笑她,对自己的作品事实上并没有什么信心,但是伦纳德不会,这一点伍尔夫十分放心,他是唯一的可以评价其作品而不会引起她不安的人。
  在生活上,伍尔芙也接受了伦纳德的安排,不会对什么问题提出异议。1913年夏天,伍尔夫精神崩溃,吞服安眠药自杀,是伦纳德的镇静和机智救了她一命,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位意识流大师大部分的惊世之作了。伦纳德不嫌弃自己患病的妻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她,爱护她。他本来可以公开宣布伍尔夫患上了精神病,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疯人院的生活对伍尔夫的病情不会有什么好处,他愿意自己来承担发生在妻子身上的一切。
  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大犯踌躇。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一个女人保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后证明,弗吉尼亚的忧虑纯属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症结落下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 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应该说,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之后,他创作小说《智慧的童贞女》 ,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卫的口吻谴责了冷血的女人,认为“那些长着白皮肤和金色头发的苍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时也使人冰冷”,他的这些心怀不忿的说辞(近乎指桑骂槐)无疑对弗吉尼亚的自尊构成了深深的伤害。弗吉尼亚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弗吉尼亚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1930年,弗吉尼亚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弗吉尼亚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学成就,伦纳德可谓居功至伟。
  这一对夫妻共同生活了29年,期间没有发生过争吵,可以说是相敬如宾。在此期间伍尔芙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可以说这一段时期是他创作上的丰收时节。但是这并没有减轻伍尔芙的病情,她的精神分裂症状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空军轰炸英国的那一段时间。伍尔芙一手创建的印刷厂被炸毁,紧接着自己在伦敦所住的别墅也被炸毁。这两次事件在伍尔夫的心上留下了不可排解的阴影,缩短了她拥抱死亡的路程。
     在她去世前一个月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幕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1941年3月28日,伍尔芙来到乌斯河畔,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伍尔夫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是给丈夫的,一封是给她姐姐的。她在遗书中说道,预感又要发病,而且这一次不会再度痊愈,只好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点。
  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
  最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

成就: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和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她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作品:
小说
  出航(The Voyage Out,1915年)夜与日(Night and Day,1919年)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1920年)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1925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年)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1928年)海浪(The Waves,1931年)岁月(The Years,1937年)幕间(Between the Acts,1941年)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
随笔
  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普通读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1940年)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1942年)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1948年)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1919年)

Virginia Woolf 3.jpg (88.52 KB)

Virginia Woolf 3.jpg

1

评分人数

克拉拉.蔡特金:妇女运动的先驱
Clara Zetkin.jpg
克拉拉·蔡特金,德国人,(1857年-1933年),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国际妇女运动的先驱人物,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推动者。

克拉拉在1878年与俄国人奥西普·蔡特金相识后,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正是这一年,俾斯麦颁布了镇压社会主义法,奥西普被驱逐出德国,克拉拉跟随他一起流亡到了巴黎,两人于1883年结婚,在巴黎开始组织工人运动。1889年奥西普逝世后,克拉拉开始继续组织工人运动,就在当年,她参加了“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会上,她发表了题为《为了妇女解放》的专题演说,提出了妇女经济独立、男女同工同酬、改变现行社会制度的观点

  克拉拉是“第二国际”的创始人之一。成立大会上,在克拉拉倡议下会议通过了“对女工的特别保护规定”和男女同工同酬的决议。

  由于克拉拉把实现人类和妇女的全部解放为其毕生心愿并为之奋斗。被誉为“国际妇女运动之母”。

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96285.htm
1

评分人数

萨拉·奥恩·朱厄特
Sarah Orne Jewett 2.jpg sarah-orne-jewett-avatar-1.jpg
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 Jewett,1849–1909年),美国女作家。她那些以乡下人为主角、笔法精致的乡土文学作品,影响了维拉·凯瑟和其他一些作家。《尖枞树之乡》(1896年)是一个系列小品文,主要描绘了缅因州一个海港小镇的风土人情。朱厄特出生在缅因州南贝里克镇。她的早期小品文收集在《深港》(1877年)里,最先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那时她才19岁。

其他作品包括:

《小品和短篇故事集:新老朋友》(Sketches and Stories—Old Friends and New)(1879年)、《白鹭鸶》(1886年)、《王后的孪生姐妹》(1899年);长篇小说《乡村医生》(1884年)、《沼泽岛》(A Marsh Island)(1885年)、《保守党的情人》(The Tory Lover)(1901年)。
1

评分人数

居里夫人: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lodowska-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兰。她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她被人称为“镭的母亲”,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研究镭的过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但在其中年时期,丈夫不幸丧生在马车的车轮底下。1934年她因白血病逝世。直到死后40年,在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镭射线在不断释放。

     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所以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中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
1

评分人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