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1926年进入宜宾市女子中学(现宜宾市二中)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4年大姐夫郑佑之(中国共产党首届四川省委委员,革命先烈,人称川南农王)用通讯的方式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她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1927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7月,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与同学陈大榜(陈达邦)结婚。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处做地下工作。 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翌年,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日伪报纸也为之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
诗作:

滨江述怀

  誓志为人不为家,
  跨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若是全都好,
  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
  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
  笑看旌旗红似花。

赠友人方未艾
  世上多风云,人生有聚散
  今朝苦离别,他日喜相见
  友情和爱情,男女都看重
  言行不自由,两者将何用
  理论与实践,纷纷说短长
  一心为社会,万古可流芳

还有最有名的,写给儿子的遗书,我们小时候都要会背诵的。
“我的亲爱的可怜的宁儿,

妈妈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什么是牺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妈妈的怀抱里;而在今天以后,妈妈却只能留在你的记忆里了。
  我亲爱的儿子,妈妈对的起你,因为妈妈是慷慨赴死的;我的苦命的儿子,妈妈又对不起你,因为你还要艰难地活着。赶快长大成人吧,我的宁儿,长大成人之后,你要自豪地告诉所有的人,你的母亲叫赵一曼。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


from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084.htm?func=retitle
李林
李林,原名李秀若,福建尤溪县人,1915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被侨眷领养,侨居印度尼西亚。1929年随养母回到故乡,进厦门集美学校读书。1933年冬,就读上海爱国女中,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救亡青年团”,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

  1936年李林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她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著作,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年12月12日,北平学联为抗议国民党政府在上海逮捕救国会“七君子”事件,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李林担任民国大学游行队伍的旗手。面对警察的暴力阻拦,她告诉护旗的男同学说:“如果我倒下了,你们要接过去,红旗绝不能倒!”不久,李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李林奔赴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国民师范学校军政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任特委宣传委员兼女子第11连党支部书记。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林坚决要求到前方杀敌。被派到大同,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后随到雁北抗日前线,宣传和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参加抗日武装。11月,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率部深入敌后与日伪军展开斗争,勇敢坚定,机智灵活,指挥得当,接连获胜。1938年春,李林改任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战功。贺龙称赞她是“我们的女英雄”。同年秋,任中共晋绥边区特别委员会宣传部长,兼管边区地方武装。1939年3月参加阎锡山在陕西宜川秋林镇召开的晋绥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阎锡山曾亲自派人向她施以威逼和利诱,李林不为所动,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1940年1月任晋绥边区第11行政专员公署秘书主任,不久当选为边区行政公署行政委员会委员。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26日,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被包围。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后,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被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壮烈殉国,年仅25岁。

  李林牺牲后,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机关报《新西北报》发表社论,称赞李林是“中国民族英雄的最光荣典型”。

from 人民日报 人民网 http://www.cnhubei.com/xwzt/2011 ... 1105/t1693725.shtml
杨威:襄樊的赵一曼


一、投身革命

杨威,是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著名的女英雄。牺牲后被誉为襄樊的赵一曼。
她原名欧阳英,1921年10月8日生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欧庙镇文垴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其父欧儒章是个乡下私塾先生,兄弟姊妹中,杨威排行老三,儒名三秀。抗日战争爆发后,1934年,欧阳英到襄阳湖北省立第五中学念书。1936年,鄂西北抗日群众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她经常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演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学校地下党的影响下,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同年七月,党组织动员她和几名同学投笔从戎,杨威报考了第五战区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的第三十三集团军干部训练班。后和其他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被分配到第五战区“政治工作队”第七中队工作,这时,欧阳英的爱国热情高涨,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欧阳克敌,以示自己的抗日杀敌决心。

欧阳英在部队中宣传抗日道理,并阐述共产党人在民族抗战中的中坚作用,引起了国民党“恐日分子”的不满和嫉恨,他们怀疑欧阳克敌是共产党员,174师政治部主任侯少林惊呼:“欧阳都跑到我这里宣讲马列主义来了。”

1938年,党组织考虑到欧阳克敌的政治表现已经成熟,批准她入党。在襄城钟鼓楼图书馆,欧阳克敌心潮澎湃,无比激动地举手宣誓:“愿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年,她17岁。

1939年5月,日寇进攻我随县、枣阳,逼进襄樊,党组织考虑到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摩擦的严峻形势,决定让已“露红”的她到我党在豫南的红色战略支点,号称“小延安”的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学习。在竹沟,欧阳克敌见到了先后任中共豫鄂边区党委组织部长、新四军第五师副政委的陈少敏大姐,即被陈大姐的崇高威望和人格魅力所动,决心以陈大姐为榜样,做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在竹沟教导大队青年训练班学习期间,欧阳克敌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威,当同学们问起她为什么要改名时,她说:“让青春为祖国扬威”。

1939年11月中旬,杨威等人跟随陈大姐挺进鄂中敌后,到达安陆青龙潭镇,豫鄂边区党委决定把胡山(女)、杨威等五、六个干部和一个班的警卫武装留下来,就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公开打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青龙潭留守处” 的旗号。胡山同志任工委书记兼留守处政治委员,杨威任民运委员。此后,他们就在青龙潭、烟墩店一带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建立地方党组织。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群众初步被发动起来了,工作局面也打开了。他们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也由一个班发展成为三个中队,二百多人的大队。其中,杨威发展的群众,就组成了一个中队,参加了革命。

1940年春,杨威调到京安县委工作,当时,京安地区是我豫鄂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日伪顽的军事进攻和特务破坏活动异常猖獗,许多我党的基层政权干部被杀害。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杨威毅然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积极投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去。她和群众一起,挑着猪肉、大米、鞋子,到白兆山去慰劳我新四军豫鄂挺进队的将士。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1年春,20岁的杨威在京安县委第一次党代会上,被当选为县委委员、妇女工作部长。是年夏,她带队去桑树店区开展工作。当时,桑树店区委书记为欧阳辉(女),两个革命姐妹相见后一见如故,热情相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桑树店区的革命形势渐渐好转起来。

“皖南事变”后,安陆伪军晏永宽的队伍时常采取深夜奔袭的办法来捕杀我干部和群众,许多人因此壮烈牺牲。面对险恶的形势,杨威毫不气馁。她夜以继日地投入了更加艰苦的战斗。



二、壮烈牺牲

农历8月16日晚,杨威在大堰角村召开一个干部会,参加会议的有新区区委书记黄吉祥、干部刘光明等人。会议结束后,她同与会干部十余人,在大堰角村我抗日民主政府交通员李贵和家留宿。

当晚,伪军晏永宽的手下,罗家庙中队中队长丁启国得知“共党”杨威在大堰角村开会的密报后,带领几十名伪军将李贵和家团团包围。当时,杨威正和衣而睡,她听到了村外急骤的狗吠声和杂乱的脚步声。伪军在屋外喊话,杨威提枪对外开了一枪。但由于敌众我寡,杨威、黄吉祥、刘光明、李贵和等十二名干部群众被敌人抓获。杨威等人被带到罗家庙敌人据点,丁启国将杨威他们绑在庙里的中殿柱子上。

丁启国带领匪徒对他们施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你们这些汉奸土匪、卖国贼。”杨威怒斥道。

回应杨威的是毒打。

敌人打坏了两根扁担,并撕破了她的衣裳。

杨威的脸上、身上到处都是血印。秋风习习,她身上虽只剩下单衣单裤,但丝毫没有动摇她坚定的革命意志。

“你们还是中国人吗?”

杨威说罢,一脚将面前的日本膏药旗踢倒。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经过一夜的严刑拷打,也没有一点进展,匪徒们彻底绝望了。感到对这个女共党真的无计可施。

第二天上午11时许,丁启国一帮匪徒将杨威等人绑赴刑场,杨威在刑场上再次痛斥匪徒们的卖国嘴脸,丁启国残忍地采用“拌豆腐”的毒辣手段,用刀将杨威刺死。



三、英烈身后事

敌人将杨威等人杀害后,三英烈的遗体丢在麦田没得人管,到了天黑的时候,罗家庙的刘发记杂货铺的老板刘发定,跟匪徒丁启国说,死人不埋,人家不敢来赶集,对你们队伍也不利。匪兵们说随你们怎么搞。刘发定才到附近湾里请了几个种田的农民,把他们埋在了麦田边。多年以后,当年目睹杨威被杀害经过的彦传金老人谈起此事时,仍掩饰不住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暴徒的愤恨。

1962年,陈少敏大姐专程从北京来到湖北,领着杨威的老战友胡山等同志,到杨威就义地,挖出遗骸,亲自安葬在红色老区白兆山麓纪念地,墓碑上书“抗日战争时期烈士杨威烈士之墓。”

1951年,李先念主席亲自颁发了中南区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确定杨威为革命烈士,家属享受烈属待遇。但杨威参加革命后,多次改换姓名,直到1962年,组织上才确定杨威的原籍为襄樊市欧庙镇。民政部门每季度发给杨威父母烈属生活补助金。英烈的故乡人民没有忘记他。襄樊五中以培养过杨威同学为荣,在校史中重点宣传她在民族危难时的英雄壮举;欧庙镇积极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杨威事迹陈列室和献花室。并于1997年9月将原镇中学改名为杨威中学,在校园里树起了杨威烈士的汉白玉全身塑像。整个杨威中学师生对杨威的了解率达100%。学校每逢节日和纪念日必讲杨威。经了解,同学们与烈士的切入点是:一是对她的事迹很敬佩,二是她曾经在重点中学求学,同学们都想进入该校学习,与以英烈做校友为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笔者在走访中所了解的英烈杨威形象是:中等身材,留一头短发、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性格外向,爱憎分明。据杨威大弟欧克定老人回忆说:父亲欧儒章是个乡下私塾先生,有几亩薄田,母亲龚元树在家操持家务。他有四个姐姐,二个弟弟。杨威排行老三。我们叫她三姐,村民叫她三秀。当年,欧庙乡下水灾匪患,他家就搬到了襄阳小井巷住。三姐就是从那里考上离他家很近的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的。参加革命后,三姐只回来一次,玩了两天。临走时,妈妈龚元树拉住女儿的手,不让三姐离开。三姐是个性情刚硬的人,别人说不服她,她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她认准了革命的路就要走到底。记得三姐对妈说:“时间到了,我是党的人,组织上有纪律,必须要走了”。虽知这一别,竟是三姐与亲人、家乡的永别。

杨威在学校时就喜欢唱歌,在安陆从事革命工作时,因十分怀念家乡的亲人,她谱写了《黄莺之歌》,借小鸟黄莺之口,唱出了她对故土亲人的无限眷恋。

在京安地方民主政权工作时,青春的杨威也有过爱情的萌动。但是,她把个人的情思深深埋在心底,她多次对身边工作的姐妹说道“现在不能儿女情长的,祖国解放之日,就是我杨威幸福之时。”

实地拜访文垴村一组英雄故居,杨威故居在其大弟欧克定家的东边。房子是1935年建的、九架十一瓴结构的大宅。

只见一轮红日普照,屋前的杨树林稀疏有致。荷塘泛出阵阵清香。屋角散种着当地的特产麦冬。推开小院的木门,满园绿色扑面而来。青砖黛瓦、紫藤绕墙、扁豆花开,显得是那么古朴清静。

http://bbs.tiexue.net/post_3113736_1.html
视死如归的成本华


成本华,祖籍山东省宁阳、聊城一带。明初成家移居安徽,始祖成永通被诰封为“武德将军”,清初成克敬是她家迁居和州的一世祖。其父成持和,母亲梁氏。成本华于1914年生于和县历阳镇大西门外的高巷村。长兄成本林,二哥成本鑫,她排行老三,人称“三姑娘”,下有大弟成本贵,小弟成本江。成家以农为业。

  因有成家武德遗风和山东人豪爽的秉性,所以成本华自幼聪明、勇敢、刚强、豪爽。她读过小学、初中,在读初中时,曾参加和县“中国童子军1194团”学生组织,经常受到严格的军训。抗日战争爆发后,成本华与许多爱国青年一样热血沸腾,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如上街写标语、唱战歌、演活报剧等。不久便与爱国青年刘志谊结了婚。

  和县县长赵永智骁勇善战,1937年12月16日,组织起和县抗日人民自卫军,赵兼司令。当时,成本华与刘志谊夫妻俩一道参加了自卫军,决心保卫和城、保卫家乡。1938年5月11日,日军步炮兵由金河口登陆并很快攻破了和城的东门,与安徽省第五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本一率领的王营在和城内发生了遭遇战,李仅派一个班的兵力将日军堵截在和城的小市口,掩护他和王营的大队人马从小西门向十里埠、西埠方向转移。当时的小市口狙击战打得非常激烈,日军伤亡200多人。王营这个班的战士都壮烈牺牲,最后一名机枪手因子弹打完了便拔出身上的手榴弹与围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可惜英名未留下来。

  此时,留守在和城内的抗日人民自卫军女战士成本华,为了替被日军刚枪杀不久的丈夫刘志谊报仇,继续与战友们坚持与日军血战,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根据后来一位名叫山下弘一的侵华日军回忆道:“我所在的日军中队进入安徽和县,遭到中国人的武装抵抗。后来我们又抓住一些抵抗的中国人,其中有一名是个很漂亮的中国女人。”他又说:“日军很快搞清楚,这个漂亮的中国妇女名叫成本华,是和县本地人,24岁,她负责指挥这次抵抗。日军叫她投降,她却轻蔑地看着我们,一言不发。当时,一名日本随军记者拍下了一张照片。随后,日军就将成本华等人关押起来,我和一个名叫小林勇的日本兵等人忍不住轮奸了成本华。”几天后,日军在撤退时再次集体强奸了成本华,并将她捆绑着带到和城大西门外的刑场,让她观看他们枪杀被抓到的中国人。成本华冷冷地看着鬼子兵的兽行,强烈的蔑视写在她的脸上。当时日本兵的刽子手们实在太累了,就找来几个板凳,靠在大西门城根的碉堡旁休息。惨淡的阳光照着地上血淋淋的尸体,阴森恐怖。这时,日本鬼子解开成本华身上的绳索,成本华知道要杀她了,但她毫不畏惧地轻轻活动一下麻木的双臂,理了理凌乱的头发,然后面朝太阳,双手交叉地抱在胸前,轻蔑地微笑着,从容面对死亡,并让记者给她又拍了一张照片。拍完后,几个日本鬼子就用刺刀发疯般地刺杀了成本华,成本华虽然牺牲了,但她那颗高昂着的中国人的头和对日本鬼子轻蔑的冷笑永远定格在一切爱好和平人们的心中。(王耀恕)

from http://www.hx.gov.cn/include/web_view.php?id=4010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12:55 编辑

冯嫽: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

西汉时的冯嫽,她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西域,是我国最早的女使节。汉武帝时,汉朝对长期南下侵扰的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同时,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又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联姻。解忧公主就是在这种冯 嫽情况下嫁给了乌孙的国王。解忧公主的一位随行侍者冯嫽,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冯嫽通晓古今,胆识过人,才干出众,在西域诸国享有一定的声望,被当地人尊称为“冯夫人”。汉昭帝末年到汉宣帝初年,匈奴屡侵乌孙,汉朝与乌孙合兵反击,大败匈奴。不久,乌孙国王去世,国内发生混乱。原国王的匈奴夫人生的儿子乌就屠,杀了新即位的国王,聚集一部分人马上了北山,并扬言要请匈奴兵来乌孙。这样,汉与乌孙对抗匈奴的联盟行将破裂。为此,汉朝派一万五千士兵进驻敦煌,密切注视着乌孙的动向。汉朝负责管理西域的长官西域都护郑吉,熟悉乌孙的情况,知道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又了解冯嫽的才干,便请冯嫽去劝说乌就屠。为了维护汉与乌孙的团结,冯嫽慨然上路,不顾生命危险,亲至北山面见乌就屠,向他晓之以理,陈说利害;加上汉朝大军的威慑和国内人民的反对,乌就屠不得不开始转变。他请冯嫽从中斡旋,并希望汉朝加给他一个封号。汉宣帝得知此事后,征召冯嫽万里入朝,当面向她了解乌孙的情况。冯嫽侃侃而谈,透彻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宣帝对她十分器重,正式任命她为出使乌孙的使节。冯嫽作为汉朝的使节,乘锦车,持汉节,率领副使和随从人员从都城长安出发,前往乌孙。到乌孙后,冯嫽代表皇帝。诏令乌就屠前来,正式册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大昆弥”(昆弥即国王),乌就屠为“小昆弥”,并赐二人金印绶带。至此,乌孙的动乱得到了圆满解决,汉与乌孙的联盟得到恢复,冯嫽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因解忧公主年老,思归故土,冯嫽随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长安。这时,乌孙大昆弥元贵靡的儿子星靡代行大昆弥事,由于星靡性情怯弱,国内又不稳定。冯嫽为此上书皇帝,请求再次出使乌孙。于是,已经年逾花甲的冯嫽,为了巩固汉与乌孙的联盟,又一次以汉朝使节的身份,不辞辛苦,踏上万里西行的征程。冯嫽作为一个女子,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异邦,这种情况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她为了加强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团结,可以说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来源:百度百科
红颜薄命啊。还是平常人,享平常人的幸福好了。
阮玲玉(1910——1935),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广东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关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因为当工人的父亲早逝,孩童时代就随母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让她上学读书,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
  
阮玲玉端庄大方,清丽脱俗。对待表演艺术,她勤奋刻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够准确地体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觉,并用适当的眼神、表情、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准确的内心感应力和形体表现力结合得又非常自然,显示出她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功力。

阮玲玉的表演才华横溢,光芒四射,达到了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赢得广大观众由衷的倾慕。阮玲玉是中国早期电影界一位著名女演员。她16岁投身影坛,在短短的9年中拍摄了29部影片。她所  饰演的角色,从女学生、女工、农村少女、妓女,到尼姑、乞丐,涵盖面极广,有正派角色也有反派角色,但基本上都不脱悲剧结局。阮玲玉认真的态度及自我要求甚高的表演哲学,使她拥有最多的观众。然而她与张达民、唐季珊、蔡楚生三者之间的恋爱关系,却使她倍感苦恼,亦成为市民和新闻界关注的对象。1935年3月8日,阮玲玉在遗书上写满“人言可畏”,而后服毒自尽。
民国多才女,张爱玲,凌叔华,冰心, 还有我的最爱董竹君。
民國真正的才女反而多不被世人所知。如冼玉清,如陈翠娜、如丁宁、沈祖棻、吕碧城。後三者或許還小有名氣,前二者普通人幾乎未聽說過。但比起才學,神馬張愛玲、林徽因開飛機也追不上。
中国近代女子都非常了不起,在这样动荡混乱的时代,依然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出耀眼的才华
还有苏青我挺喜欢的
so many talented women. so many names unheard due to their gender.
本帖最后由 苏木香 于 2011-6-13 01:55 编辑

冰心
    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自王昌龄之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生于1900.10.5,卒于1999.2.28,享年99岁,几乎活了一个世纪,因而被亲切地称为“世纪老人”。她是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代表作品:《繁星》、《春水》、《小橘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
    冰心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的父亲曾经参加了甲午战争,她也从小就亲眼所见败落的中国如何遭受帝国列强的欺凌;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青年时期的她满怀一颗赤子之心,将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时代潮流——救国图存;她的许多作品也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她曾远赴重洋到美国去学习,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将自己所学薪火相承地传递给下一代。
  
   冰心语录
    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是悲哀。
   
    诗歌:《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
      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3.jpg 冰心1.jpg 冰心2.jpg 冰心4.jpg
宋美龄
1897年3月5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广东文昌县人(今海南省),与宋蔼龄、宋庆龄并称为宋氏三姐妹,父亲为富商宋嘉澍。宋美龄是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凭借孔宋家族的强力支援与美国留学背景,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美龄晚年长期定居美国,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逝世,享年106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