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大屠杀”之后

2011年一月八号,星期六上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土桑市(Tucson)一家超市外头,二十二岁的美国男子杰拉德龙纳( Jared Loughner)突然拔出手枪,射中当时正在和选民见面的美国众议院民主党女议员嘉百烈吉佛德(Gabrielle Gifford)的头部。同时被他枪杀的有六人,包括一位联邦法官和一个九岁的女孩,受伤的一共十三人。消息传开,美国社会群情汹汹。

媒体跟踪报道,不但把嫌犯当天的行踪不厌其烦地细细道来,而且将他的家世、经历连番曝光。 这次枪杀被称为“大屠杀”(massacre),龙纳被认为可能患有精神分裂、自闭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新闻界人士和公众进一步指出,美国政坛近年来的流行话语公开鼓吹暴力和仇恨,文明理性的风格荡然无存,所以才造成了这个大悲剧。

美国政界人物当然也纷纷表态,对此事件做出回应。极端保守的广播“脱口秀”主持人林波(Rush Limbaugh)大放厥词,说民主党是这次枪杀的幕后黑手。前阿拉斯加州长、前副总统候选人、当过模特的萨拉佩林(Sarah Palin)播放了一段八分钟的录像,否认她的激烈言辞是引起类似暴力事件的根源,并且指控媒体嫁祸于人,制造“血的诬蔑”(blood libel)对她进行人身攻击。不幸的是,“血的诬蔑”这个词过去指基督徒诬蔑犹太人在宗教祭祀仪式中使用孩子鲜血的谣言,一向被视为是犹太人遭受迫害的象征。佩林此话一出口,立刻人气大跌,被批评为自我中心、矫揉造作、无视土桑事件中真正的受害者。须知受了重伤的众议员吉佛德本人也是犹太人。

美国总统奥巴马则明显技高一筹。在土桑的追悼会上,他发表演说,绝口不提谁是造成此事的真正祸首,而是大讲美国人的理想,甚至用此次殒命的九岁女孩为例,鼓励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个她想象中的美好社会。他说,“我们或许无法阻止世界上所有的邪恶,可是我们怎么对待他人完全由我们自己做主。我坚信,我们虽然不完美,可是每个人都善良、正派 (full of goodness and decency),而且让我们团结的力量远远大于让我们分裂的力量。”

孰高孰下,胜负立判。奥巴马的高明之处在于“空对空”,渲染“义理”而不是私利。 在举国哀悼的时刻,他作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其实也担负起了“总治疗师”一职,用人民心目中的道德理想来抚平精神创伤,激励大众斗志。

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实际上不可能是个道德纯粹者,因为他(她)时刻都需要权衡得失,学会妥协,修改原则。正如丘吉尔所说: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然而最容易蛊惑美国平民百姓的,不是关于利益的理性“冷血”之论,偏偏却是有关道德伦理的冠冕堂皇的话语。

美国当代关于堕胎权、关于对伊拉克的战争、关于同性婚姻等的论战中,一向是保守派势力在平民中占上风,因为他们非常善于使用煽情的话语为自己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这次亚利桑那州的枪击事件却给自由派人士提供助力,也为奥巴马当选后节节败退的民主党注射了强心针。

道德道德,多少戏法假汝之名以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