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 中国妈妈炮轰耶鲁华裔虎妈就像“地狱老母”

本帖最后由 klin 于 2011-1-22 21:36 编辑

   美国《新闻周刊》近期发表的文章也指出:当下的中国妈妈们早已不再用东方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子女了——她们正在学习美国;

   不过,同样值得深思的是,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多么差劲,但为何一旦进入美国社会,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

   中国虎妈震惊世界

Amy_chua_2007.jpg



  自从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那篇《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文章之后,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一夜之间热爆全球,成了世界上最受争议的母亲,而她所谓的“中国母亲的教育之道”也在东西方同时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

  蔡美儿自称“虎妈”,是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华尔街日报》刊登的文章是其新作《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节选部分。这位彪悍的母亲在文章中透露,自己教育两个女儿时有“十个不准”,包括严禁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学习成绩一定要拿A等等。不过,可能让蔡美儿有些意外的是,她的教育方式不仅让西方人感到震惊,也让不少真正的华裔妈妈感到难以接受。

  日前,中国著名海归洪晃就直斥蔡美儿的行为简直就像“地狱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身为法学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赏了。”

  的确,在中国大陆这个本应是“虎妈”聚居的“野蛮王国”里,很多妈妈却根本不买蔡美儿的账。美国《新闻周刊》近期就这种现象发表文章指出:当下很多中国妈妈早已不再用东方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子女了——她们正在学习美国。

  和中菲混血儿、长期居住在美国的蔡美儿相比,39岁的北京公务员郭静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妈妈。在谈到如何教育自己8岁的双胞胎儿子时,郭静毫不犹豫地表示:“我可不会像蔡美儿那样”,她特别强调“我不会给他们太大压力,我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的爱好,发展出自己的特长,我不会为他们做决定。”


  郭静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因为喜欢才参加绘画和围棋这一类的课外活动,她表示自己绝不会强迫他们去发展什么课外爱好。此外,郭静还深信自己的孩子需要接受西方的教育方式,为此她把孩子送到了一间私立的双语国际学校,和许多中国学校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国际学校的课堂环境要轻松得多。郭静说:“我会尽力让孩子同时接受中式和西式教育。”

  当然,对于中国的很多家庭来说,蔡美儿式的严格教育方式仍然司空见惯——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中国人都会对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家庭作业、长时间的钢琴练习乃至密密麻麻的金科戒律记忆犹新,而最近中国网络针对蔡美儿著作发起的一项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回答 “从我小时起,妈妈就常常说我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问题时,大部分中国网民都选择了“是”。

  就在上个月,由经合组织(OECD)发起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测试结果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研究报告显示,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中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文化水平三方面的教育水平名列世界第一。接下来的三名也都是深受儒家教育影响的地区和国家,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与韩国。美国孩子的成绩如何呢?结果显示:美国孩子在阅读测试中仅排名第15 位,在科学和数学方面则排到了23位和31位。

  对此,《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大声惊叹:美国人总认为,中国的战略挑战来自于新型的隐形战斗机。不过,我认为中国发起的真正挑战,是其教育体系的崛起以及对教育的浓厚热情。

  纪思道认为,中国教育体系的最大优势是对教育的尊崇,而这种尊崇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之中。他表示,教育在中国和其它亚洲地区发展的速度很快,因为教育在当地是头等大事,美国应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中国教育到底缺什么?

  当然,无论是上海学生在国际测试中夺冠的消息还是目前关于中国虎妈的激烈争论,都无法回避一个同样尖锐的问题——正如纪思道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为什么一旦进入美国社会,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

  中国家庭教育到底缺少什么?美国《新闻周刊》也发出了同样的质疑声:虽然中国虎妈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成绩优秀的孩子,但这是否同时意味着这些孩子今后会成为更富创造力的公民,建立起更加活跃的经济社会环境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对于中国的教育系统,真正的中国妈妈们却没有多少赞誉之声。不少人抱怨中国的教育体制扼杀了人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很多中国妈妈甚至还嫉妒美国的教育体制,说美国培育人的独立性,并使教学内容充满激情。


  与此同时,中国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让全社会都对中国虎妈培养出来的孩子们充满了担忧。美国《新闻周刊》指出,今日的中国正面临着大学毕业生过剩而蓝领工人短缺的局面,这种现实令很多大学毕业生们处境尴尬——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一些一线大城市,蚁族现象逐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他们大多生活在大都市的角落里,虽然受过高等教育、熟悉网络、甚至已经成为白领,但大多收入微薄,聚居于破败不堪,仿佛贫民窟一样的出租屋里。

  此外,中国混乱的高等教育体系让很多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充满了对高薪的向往,但却缺乏实际技能。不少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私下里就常常抱怨,刚毕业的中国学生往往在办公室里显得笨手笨脚。而不少小留学生的故事也让人哭笑不得:据说有位赴英的小留学生因为不会使用寄宿家庭里的洗衣机,被弄得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打越洋长途请远在中国的“虎妈”帮忙,于是这位“虎妈”就给这家洗衣机厂商的中国办事处打了电话,请他们联系英国公司的员工帮助这个无助的孩子。

  美国《新闻周刊》强调,事实上,在这场有关中国虎妈的全球大论战中,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美国的教育体系以及整个美国社会都更加鼓励个体的表达和创新意识。在美国,蔡美儿的女儿虽然接受了来自妈妈的填鸭式教育,但当她们走出家门时,仍会得到对独立思考的鼓励。但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制度下,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创新能力很可能被扼杀掉了。

  许多中国年轻人都在哀叹,中国为什么总也出不了比尔·盖茨。而知名的教授们也常常为中国大陆无人获得的诺贝尔奖而汗颜——当然,在监狱里的不同政见者刘晓波除外。在中国,最尖端的科学机构中,有很多接受了西方教育的海归科学家。事实上,对于很多真正的中国妈妈来说,如果有钱有势有人脉,她们绝对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哈佛去。换句话说,也许孩子们成功的关键,就是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完美结合。
"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

差咦!美国还是白人的社会啊,如果中国垄断了,你看看日后谁是打工的。在中国有什么大奖被美国人得了吗?在中国开的运动会,谁得的金牌最多?

我们毕竟是在人家的土地上的。
我觉得再过一二十年就会大不一样了。
她的教法,像是讓孩子成為他人的賺錢工具,很老式的作法...說實在,數理能力強值得讚許與培養,但是功課好不好和將來孩子有沒有出息並非直接相關啊...相反的,和功課無關的,譬如理財的正確觀念,這才更重要吧??在台灣N多卡債族本身是屬於高學歷高收入份子...
本帖最后由 大胖熊 于 2011-1-22 22:26 编辑

我觉得某些方面她做的过分了点,不过她的做法我大部分赞同。

能做到耶鲁的法学教授,可是需要非常的努力和勤奋的。

美国这里的犹太人孩子也都是忙得焦头烂额,为得都是以后有更大的发展。

不过我更希望有一些平衡。
著名婚姻咨询大师
一见美女就头晕!
两个国家的外部环境差异很大,所以学生毕业以后的事情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国内目前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都有目共睹,城乡差异也是事实,真心希望对教育的经济支持能落到实处!
我觉得虎妈这么做没什么错。毕竟自己的孩子怎么管吧也还算是个家事。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活法不同,没必要去纠缠。如果非要把这个问题上升一个高度,那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东方的自然有东方的好,比如在服从上,西方也有西方的好,比如独立性什么的。还是看个人。
哎,不要搞得好像外国人就不注重数理化样的

印度人,犹太人和中国有得一拼,甚至更胜。我也赞同要把理财观念加入教育系统。
其实我搅得偏颇了,外国人也挺重视成绩的,只不过没中国父母那么歇斯底里……毕竟中国就业压力大,白领和蓝领收入相差也大……就个人经历而言,我感觉国外的教育环境宽松,老师喜欢启发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哪怕再诡异离奇没什么意义的想法他们也会尊重,虽然他们不一定能接受,但会跟你友好讨论,也都很负责。中国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中国老师喜欢的是嗤之以鼻或者让你不要离题太远,学生没有主见和想法,初高中老师很负责,而大学老师基本上关注的多是怎么拉项目、搞课题、发论文、赚名声了,负责度大大降低……差劲……我觉得中国基础教育还是很好的,但大学和大学以上的教育真成问题!
美国白人家庭, 我指的是高知家庭, 也是非常注重教育的.
俺家隔壁, 左面是换肺的医生加庭, 右面是做咨询公司的老板.
每家有3个孩子, 母亲都不上班, 也是天天把时间排得满满的, 带孩子学这学那的.
孩子也抱怨. 可是父母照样推着他们学.


所以说, 中国人, 韩国人,印度人, 白人高知, 犹太人, 都是在走同样的教育孩子的道路.
目前她的女儿还没进入社会,仅仅从学科成绩来看虎妈是否成功为时尚早
美国是个成熟的社会,社会阶层比较固化了,作为新移民的少数族裔想爬到金字塔顶层资源还是很匮乏的,不是仅靠个人成绩优秀就能搞定的。
看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等的成功路,家族的人脉等都是很重要的推力。
不过国内的阶层固化也慢慢出现了,上了名校毕业工作也多数不过是个打工的。由于人口资源等的压力,连这个体面的打工机会也要竞争得头破血流。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外国也有兴趣班啊,关键在乎你自己的态度,无论中西国情。
这个人除了教育方法像老夫子,其他的实在不想中国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