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北美华人“蹭救济”引争议网友吐槽“可耻真丢人”



“加拿大华人女子开宝马车领救济”、“旧金山华人领救济食品后转卖”,近日来,这两则消息在中国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大量网友斥责这一行为“可耻”。但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北美的救济制度又是如何运作的?据记者了解,北美社会慈善风气较盛,不少宗教机构、非盈利组织都会在平时和节假日通过“食物银行”等体系,从商家和好心民众中搜集食物(或用捐款购买食物),再无偿分配给需要帮助的人。由于大多数这类行为是非政府行为,领取手续较简便,因此出现不少“蹭救济”者。


  1月5日,“加拿大开宝马车华裔女子领救济”的消息开始在中国互联网上传开。消息称,加拿大电视台本月2日播出的片段显示,在多伦多,两名乘坐一辆价值5万加元的宝马SUV座驾的华裔女士一同前往救济站领礼品卡,当被记者追问是否真的有这种需求时,其中一名女子回答说并非如此,“领不到也无所谓”。加CTV新闻网2日以“冰冻灾害:礼品卡需求超出供应”的报道页面下,多名网友提到该电视台播出的“华裔女子领礼品卡”视频。网友sammy称,“两名穿着考究的亚洲女性开着价值5万加元的车去领礼品卡,但多伦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无法领到卡。她们的企图令人厌恶,里士满(加拿大华人聚居地)的食物银行发生着同样的事,教堂为不富裕的人派发食物,但大量宝马车和保时捷应声赶来。这不道德、令人厌恶,他们却感觉理所当然。”还有网友称,“周围有的人根本没有受到停电影响却去领礼品卡,真丢人”。


  据当地华文媒体“加拿大华人网”披露,此事件的背景是:多伦多正在遭遇40年未遇的冻雨灾害,30万用户因此停电,有的长达数天,导致家中冰箱无法使用,大量食物腐烂。因此,当地政府推出“礼品卡”(giftcards)活动,为受灾民众提供补偿。但实际上,政府准备的“礼品卡”数量远远低于受灾用户总数,大量领不到“礼品卡”的民众心生不满,批评政府“不作为”。CTV播出的“宝马车女子领救济”新闻应运而生,并转移了部分焦点,舆论开始批评那些“生活富裕却领礼品卡的人”。之后,当地政府又改口辩解称,只有那些“在大停电中损失了易腐烂食物、又无法负担这笔损失的民众”才应该前往领取这笔补助,但政府并没有对领取资格作出任何评估标准。


  据记者了解,加拿大福利制度较为健全,如果家庭收入低于某条线,政府会提供一些特别福利,如社区活动中心经核准,会给全家发放免费社区活动卡,可节省不少开支。但近年来,一些华人投资移民却看中了“穷人的免费午餐”,开始争先恐后去“蹭福利”。这些投资移民抵加后,许多人因积蓄丰厚或主要生意在境外,平素根本不出去工作,在加拿大没有或几乎没有收入纪录,便大着胆子报“零收入”,成为理所当然的福利享受者。不过这种行为仍属少数,北美华人好面子、重关系,多数人都认为“蹭救济”行为令人不齿。


  另一则流传甚广的“旧金山华人领救济食品后转卖”消息来源于美国中文网。据报道,一家美国电视台拍摄到一批华人面孔在旧金山教堂排队领取免费食物,之后当街拆开,把贵重些的食物藏进行李箱,把不值钱的罐头直接扔进垃圾桶,有人称他们或为倒卖。视频称,“如果人们不是真的有需要,为什么又要排队去拿这些专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的食物呢?”视频采访的路人严词批评“倒卖救济品”的行为,称其“可耻”。该视频在美国网络上引起愤慨,但其中的华人身份并未被确认,网友们的评论也并未针对华人。


  美国社会救济体系完备,既有政府的社会救济,民间机构、慈善团体也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救助项目。每当感恩节、圣诞节,美国各地都会为无家可归者及其他需要接济的人提供丰盛的大餐,有能力者也乐于提供帮助。去年圣诞前,记者就曾多次收到慈善机构寄来的邮件,里面有个食品袋,附带一封信,来意大概是要记者提供一些易保存的食品装在袋里,然后放在门口,他们会在约定时间上门来取。


  在美国,从民间机构领取救济食品一般不审核收入,如救济午餐,直接走进去就可吃。但要申请政府办的食品、住房、医疗等救济,一般要审核收入,或填写自己是低收入的声明。有人说,美国对穷人来说是天堂,“穷人”二字是金字招牌,会得到许多照顾,美国的中产阶级反而过得更加辛苦。

别人敌视我们,我们自己也跟着瞎参合,没看文里写着大量开着宝马,保时捷的去领吗?就是说里,不止有中国人,可也有别的人,又不都是中国人。我还知道有美国白人在中国开公司还在美国领救济的呢。
楼主真无聊,那么以当中国人为耻就赶紧重新投胎去,下辈子争取混个黑人当当。
额,楼上的楼主评论还算是正常的了,当时在凤凰看的视频了,视频里面就没有说是中国人,说是亚洲人,亚洲人长的都差不多,谁能分清哪个是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缅甸人,个人觉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改了个标题就发到网上来了。
感觉能领到正常,但领了转卖应该不会吧。总价值没多少钱的东西,gift card就买买生活用品呗。肯定不会让他们大量领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