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美国人在中国

根据官方数据,目前有七万美国人住在中国大陆。他们有些只呆几年,但也有些在此生活了十年以上。美国的公共广播电台NPR最近推出一档题为“美国人在中国”(Americans in China)的节目,采访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和听众分享他们的经历。这些美国人是怎么描述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呢?

首先,初到贵地,他们觉得中国人特别喜欢让他们上电视。制片人让他们穿上古色古香的唐装、汉服,操着稀奇古怪的口音说上几句半通不通的汉语, 既借此推销商品,又增加喜庆色彩。“中国观众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婴儿或者宠物狗表演一样,觉得他们特别可爱”,老美如是评论中国人的心态。

不过,在中国住的日子久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以及自己和中国人的关系也加深了理解。比如,艾文奥斯诺斯(Evan Osnos) 1996年到达中国,现为《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撰写中国观察方面的文字。他说,如今美国和欧洲人大多把中国视为经济强国,可是大部分中国人的自我形象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很多、问题也很多的弱国;即使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1/3的人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大约只有1/4的中国人认为中国是经济强国。

华裔美籍的摇滚音乐家郭怡广(Kaiser Kuo)在北京住了十几年,先后组织了“唐朝”和“春秋”两个摇滚乐团,现为网络搜索引擎百度工作。他住北京的胡同,有个中国女朋友,也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原以为自己已完全融入中国社会了。可是1999年5月美国飞机轰炸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以后,中国社会群情激愤, 却让他猛然领悟到自己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想法不同。他觉得那是个事故,中国人却认为是美国霸权主义的阴谋。他因此感到自己身处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之间的悲哀。

相比之下,《老北京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的作者迈克尔梅耶(Michael Meyer)回忆起他在东北生活的经历时,却兴致勃勃。 梅耶在中国生活17年了,他的第一本书描写他在北京生活三年的经历和奥运会之前北京城的巨变。现在他在东北创作第二本书《在满洲里》,他的中国太太却在香港当律师。每次当地人“像美国人看到一只长颈鹿在街头走过”时一样,带着“友好的好奇心”接近他,听说他们夫妻两地分居,总要发出“哎呀、”“我的妈呀”之类的感叹,评论说他们这样怎么能生孩子呢。

他声称自己对中国人的问题已倒背如流,可以按照这个顺序回答:我是美国人;我住中国很久了;我属鼠;我身高一米八六;我没有工资,因为我是作家;我觉得中文不难,比英文容易学;我会用筷子。不过,有时他也会碰到特别的情形。一次有个建筑工人夸奖他的美髯,另有一个商人问他,智慧是否比道德更重要。美国经济萧条后,当地人同情他,觉得他留在中国是因为母国不景气。更有人宣告,尼克松是最好的总统,他之后美国政治就每况愈下了。

但梅耶也指出,美国人关于中国的问题更为离奇。比如“中国这么远,你怎么能住那里?”还有,“中国人和我们很不一样。他们想变成我们这样的经济超级大国,对吗?”梅耶说,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自尊心一样强,两者也有类似的幽默感,而有网络和电脑视频的所在就不能算远。他甚至说,比较中美两国人问他的问题,他简直无法判断哪个才是“发展中国家”。

生活在和自己背景、经历迥然相异的文化中,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节目中采访的美国人大部分是头脑开放,勇于尝试的弄潮儿。他们对中国文化、人民的独特理解,虽然可能和国人的自我形象有别,但对我们的自省、自立、自我完善也不无小补。
啊 想看想看
其实大部分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对中国印象都非常好。我认识的所有到过中国的朋友都认为在文化和社会整体风貌上美国不及中国。当然中国人则持相反观点。 我想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和外来者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一点灯下黑的原因,也跟一个社会对外来者的接受程度相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