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新闻人生] 转:王宇澄与王正敏反目(现涉嫌造假风波的那个院士)

这么严隶的新闻,不知道偶为什么会联想到红果果的JQ,哈。所以,转过来,大家一起看看,值不值得八一八,尤其那个协议题目:《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怎么看怎么像上了床的保姆威胁老头子写的保证书,

王宇澄与王正敏反目
来源:南方周末2013年11月14日【评论6条】字号:T|T

教育热点
日本少女拍奇葩写真:穿校服头套内裤(图) 窦靖童秀新纹身桌上摆烟酒 粉丝担忧劝诫(图) 厦门大学“偷拍门”50多张厕所浴室照疯传(图) 女童两年被多名中老年人性侵 村民称是女孩主动 近6成大学生拒绝裸婚 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积极 印度12岁女孩两度遭轮奸 怀孕后被纵火烧死   “我帮他申请上了院士,他却抛弃了我。”王宇澄称,王正敏在当选院士后对自己多方为难,导致他在医院难以立足,这是他愤而举报的原因。

  反目

  “我付出了这么多,你不能这么对我。”

  王正敏的另一名学生刘政也认为评选院士后的“回报问题”是师徒反目的原因,但他是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王宇澄希望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职位,但按照实力来说拿不到,被拒绝”;“王院士其实是个很老派很严肃的人,学生平时都不太能跟他亲近”。

  但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申报院士成功正是王宇澄与王正敏师生关系的转折点。

  “秘书的工作都属杂事,会耽误我的科研进步,但想着能跟他学习,我答应了。”王宇澄说。此前王正敏是他内心敬佩的师长,他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成为秘书之后,帮助导师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211重点学科等资料准备一个接着一个。

  王宇澄的父亲王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王正敏秘书的三年,儿子基本上都是早上7点起床,常常到深夜一两点才休息。很多时候,王宇澄就直接睡在王正敏在医院8号楼的办公室中,床是用两张条桌拼接起来的。2004年12月17日,正是申报院士材料准备的紧张阶段,王宇澄在工作中晕倒导致左门牙跌断,下唇被洞穿,缝了三针。“第二天继续工作,直到院士评选结束,我一天都没休息。”王宇澄说。

  2006年春节过后,王宇澄与王正敏的关系没有预兆地起了变化。“他主动找到我谈话,说外面有人说我们搞小集团,以后你不要到我这里来了。”王宇澄回忆。

  多名王正敏的同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王正敏有换秘书的“惯例”。此前,王正敏与数任秘书都不欢而散,有的人还因此离开了医院,避走他处。

  “我2006年本就应该提副教授,当时三个人参评,我的论文等等条件最好。”王宇澄说,等到第二年他才评上。之后有人提醒他,他之所以没有第一年评上,就是因为他的导师王正敏不支持。这令旁人都感到大惑不解。

  之后,王宇澄接连遭遇挫折。他未能进入科室的耳科组,提职称也总被要求“礼让”,他感到自己工作全无希望了。2011年,王宇澄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进修三个月,跟随王正敏曾经的导师Ugo Fisch教授学习。学成归来后,他发现医院多了新规定,必须进院到达一定年限才能做手术,而他正好在“红线”之外。

  王宇澄认为,正是自己的导师在故意为难自己。“我付出了这么多,你不能这么对我。”王宇澄说自己曾找到导师,希望他高抬贵手给自己一条生路,但是王正敏表示这都是医院领导决定的,他并没做什么。

  王宇澄决定反击,借助自己曾担任王正敏秘书的便利,收集王正敏在临床实验数据、论文数目、著作抄袭等方面的问题。

  “没什么好说的”

  当年大家都这么做,这是学界的原罪。

  2012年1月12日,王宇澄带着他搜集的“证据”去见导师,希望王正敏不再为难他。“谈完之后,我就被赶去门诊了。”王宇澄说。

  一对师徒由此彻底反目。王宇澄开始更大规模地在网络上披露自己导师、院士王正敏学术造假的信息。

  这些指控中,有些是证据确凿的,比如抄袭;有些则是捕风捉影,比如王正敏博士学位造假——2013年11月12日,苏黎世大学媒体与公关部负责人Sylvia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回复中证实,王正敏毕业之后通过《面神经拉伸受损试验》的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该论文现在在该校图书馆的论文库里依然可以查询。

  也是在2012年年初,王宇澄开始向所在的医院领导反映王正敏学术不端的问题,但并无结果。2012年2月,王宇澄向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提交了举报材料。

  2013年8月19日,在经过了长达一年半的研讨之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出具了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王正敏的博士学位经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不存在造假行为。对于图片、内容抄袭的质疑,学术规范委员会认为有大量图片的确与Ugo Fisch专著中的图片雷同,这仅仅是“不规范”而已。但因Ugo Fisch教授曾为王正敏的书写序,这表明原作者无异议,因此不违规。

  复旦大学在2011年的《复旦大学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规定》中明文规定,“将他人论著中的内容,录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明出处”,“将外文作品的全部或部分翻译或改写作为自己著作的内容,而不加明显的注释的行为等”均属于抄袭。其中并无“被剽窃者无异议便不属于剽窃”的规定。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报告认定了王正敏“一稿多投”及在自己学生的论文上署自己名字,并且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的情况;同时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有“不实事求是”行为,报告认为王正敏应就院士申报论文材料中存在不实事求是的做法“向中国科学院做出说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候选人行为守则》明文规定,“被推荐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包括不得编造学术、专业技术经历和国籍证明,不得作虚假陈述,不得提供关于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实信息,“有科研不端行为的,应当如实向推荐者说明,不得隐瞒”。

  王正敏是否已经按照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要求,“向中国科学院做出说明”南方周末记者不得而知。“这根本就是诬告诬陷。”2013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记者拨通了王正敏院士的电话,他语气略显激动地谢绝了采访请求。他说,关于举报一事复旦大学与中科院都已有调查结论,自己不便多言。对于被学生王宇澄举报的尴尬,他说自己作为导师,“对这种人没什么好说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院士在电话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院士是一种终身荣誉,对待学术造假是零容忍的,就连瑕疵也容忍不了。在增选院士的过程中,推荐单位和被推荐人必须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一旦发现任何形式的造假都会被警告,严重的话会取消推荐单位的下一次推荐资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候选院士的过程中,如果候选人有任何形式的造假被发现,必然会落选。2005年中科院增选院士时,一位候选人就仅仅是因为论文署名排序问题而落选。

  王宇澄的举报尚未有效果,却引发了师门之内的争议,有人支持,也有人觉得这样有辱斯文。“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举报自己的老师,大逆不道。”如今身在广东某医院的耳鼻喉科医师刘政与王宇澄其实是前后脚入学的师兄弟,他始终觉得这是一场利益纠葛下的闹剧。

  但他并没有否认导师著作的“瑕疵”,只是认为这些不规范是时代的产物,“当年大家都这么做,这是学界的原罪”。
《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2014年01月04日08:12  东方早报 我有话说(15人参与)   ◎ 相关链接

  从现在起我向他(王宇澄)作出如下保证:

  一、将王宇澄同志列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及上海市听觉医学临床中心重点人才培养计划:由现在的科秘书升任主任助理,考察半年以后升为耳鼻喉科副主任,并尽快成为上海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青年委员;二、王宇澄和陈兵、戴春富、吴海涛等是同龄人,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毫不逊色,而论及对大学、对医院、对学科的贡献,其余人等与他相比则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故从现在起担任上海市听觉医学中心临床及语训部负责人(国产及今后人工耳蜗、中耳植入装置):现在急需学习深造不辱使命,去IOWA大学学习,并从今后每年代表王正敏教授参加美国年会和欧洲耳鼻喉科大会以获得最新进展;予以留美资助;三、成为王正敏“名师带徒”的新人,现在即可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四、经过2-3年将王宇澄培养成为学科带头人;五、王宇澄担任瑞士苏黎世Fisch教授创建的FIMF中国区主任及执行主任,名誉主任为王正敏教授——给予津贴和每年一次出国(主要是瑞士)访问交流的机会;六、王宇澄担任听觉医学临床中心第一副主任,主任为王正敏教授;七、以后申报科研项目(包括重大项目)时王宇澄担任课题负责人,报任何奖项时为第二完成人,……帮助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参照院士终身制为王宇澄设立秘书终身制(领特别秘书津贴,行秘书长之职,总负责一切管理、协调、调度、安排院士对外联络、会诊、访问、临床及学术活动安排及饮食起居,配办公室钥匙。……当王宇澄外出或有他事不能脱身时由王宇澄指定其暂时代理人,王宇澄回来后继续复职任秘书);九、王宇澄担任Fisch《耳显微外科》译著第一主译,下一本《颅底外科》译著仍然是第一主译,委托王宇澄挑选翻译人员(国内);十、以后所有机会首先考虑给予王宇澄,亲贤臣,远小人,充分听取王宇澄的意见。(由复旦大学昨日向媒体展示)

  (原标题:《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