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前:一本书《宪法》上面一个地球。
寓意:宪法顶个球
此雕位于西邮。寓意:读书顶个球
北大有一雕塑:字母D和S,意为德赛两先生,S上顶个地球。寓意为:科学还顶个球,民主连个球都不顶.
烟台的城市雕塑,人称“扯蛋”
各奔东西之原因
西南财经大学校内有个比翼双飞雕塑。大致是一男一女向两个不同方向飞奔,脚下踩着的石头是money形状。也就是说,这对男女分开的原因是。。。
西北政法大学正门,有一巨大雕像,那就是著名的“二奶要报仇”。
一进长安大学大门,你就会看见一个名为“青春彩虹”的雕像,当然,在长安大学的学生中,都喜欢称之为“拉面女神”。
核心提示:在当下,各大高校热衷于给学术人物和曾为学校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立像。在设计思路和设计目的各不相同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的塑像获得了师生和公众的肯定,但也有不少作品成为雷人的笑谈。
西北政法大学曾经有一个雕塑位于图书馆前,其设计据说是受到了国外法学院校园雕塑的启发——下面是一本宪法的书,上面是一个地球。
不过在随后的传播中,这张雕塑的照片因为学生取的恶搞名字“宪法顶个球”而成为笑柄。
而在同为政法类名校的华东政法大学的新校区,有一尊亚里士多德像,向前伸出了自己的右手;而在他旁边,还有一座柏拉图像,举起了自己右手的一个手指。
于是在华政的学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解读:“左边那个意思是5千,右边那个是1万,意指华政新校区建立之初,学费要1万,过了几年之后,降价到5千。两个合在一起看,就是没有一万,别进来。”
当然,在不少雕塑被奚落得“体无完肤”的同时,也有很多雕塑获得了学生的赞誉。可以确定的是,如今要在大学中造一座雕像,除了需要经过层层关卡审批之外,也要面对一代代人的审美考验。
立像的机制
在北京大学,老校长胡适唯一的痕迹,是在北大图书馆南门入口右墙上的浮雕群像中:他被置于最后一排,只有两个巴掌大。2005年,李敖提出给北京大学捐赠35万元人民币修建胡适像,至今这一愿望尚未达成。
在北大校内塑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雕塑应有一定的历史涵义和指向;第二,捐赠者与接受捐赠者具有特殊身份。为胡适塑像似乎符合了这两个条件,但为何一直未能如愿?北京大学前宣传部部长夏文斌对这一问题含糊地表示:“学校领导层觉得(建胡适像)不太合适,比较敏感。”
即便是学校初创者的塑像,也难免遭遇叫停。2003年,时值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为纪念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的创办者湖广总督张之洞,武大决定为他建造塑像。
作为清末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张之洞在各地办学的经历使他形成了一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自强学堂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办的。
施工后不久,不少学生在网上发出了质疑,有人认为张之洞塑像所处地势低洼,易受风雨侵蚀,学生的讨论引起了学校的重视。
校友总会于2005年9月20日发表公开信称:“张之洞先生的塑像是由79级经济系的校友捐赠的,所以放在新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附近。但是在具体的布点上确实没有考虑周全,在此也向同学们致歉。”
翌日,雕塑施工叫停,学校决定对选址重新论证。直到半年后,施工才重新确定选址并开工。
2006年,复旦大学成立了由各方面专家、分管校领导、宣传部以及职能部处负责人构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专门讨论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事宜,校园雕塑是委员会的议题之一。
“与其定个文件,不如定个机制。各种各样的雕塑提案汇总到这里,都会经过一番讨论。”复旦大学新闻中心主任方明告诉记者。
就在委员会成立后不久,哲学学院提交了一份雕塑提案。彼时正值哲学系建系50周年,81级几个系友向院系提出,他们想捐赠一座雕塑——“驴背诗思”,源自唐代郑綮的典故:诗思在霸桥风雪驴背上,此处何以得之?
“他们认为‘驴背诗思’意味着做人文学科要有平常心,要静下心来读书做学问,这也代表着人文精神。”哲学学院党总支书记胡华忠同意了这个提案,并上报给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
于是,就在当年12月,由著名雕塑大师袁晓岑先生创作的这件“驴背诗思”开始伫立在复旦大学的地标建筑光华楼前。
与此类似,北京大学也由发展规划部组织建立了校园规划委员会。2002年希腊雅典市将苏格拉底像赠送给北京大学,就通过校园规划委员会来决议。现在,这种类似校园规划委员会的决议方式,已经成为大学雕塑问题的标配。
在校园塑像的一般流程是:校园规划委员会通过之后,再将申请报告、平面配置图、雕塑小样、创作人员资质、土地权属证明等材料,上报给当地城市规划局审批。重大题材的雕塑,还需要文化部门提出意见,按题材的重要性分别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不过这个界限有些模糊,这也是城雕办头疼的问题。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告诉记者:“比方说,要建二十米以上的雕塑,到市里去批就可以了;要建五十米以上的雕塑,那只能到建设部去批。必须规定审批的权限,审批的内容。为重要领导人立像,还要上报到中央去。”
为大师塑像
早在1988年,北京市就颁布《北京城市雕塑管理暂行规定》,对重大题材和重点地区的城市雕塑严格审批。
在这个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比较早地建设了一批学问超卓的学术大师塑像。例如清华大学首先在室外建设了朱自清、闻一多、马约翰、吴晗等,尔后在室内建设了梁思成等人物塑像;北京大学有李大钊、蔡元培,还有西班牙赠送的塞万提斯铜像;北京体育大学有若干座反映获得优秀竞技项目的雕塑;北京交大有茅以升和詹天佑等名人塑像。
在清华大学,有一尊钱绍武先生塑造的闻一多的塑像,闻一多仿佛是在石头上长出来的,坐在那里,手里拿着烟袋锅,微侧的脸庞显得那样的坚定,后面的石墙上刻着他的诗文:“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是于化云最喜欢的雕像之一。
就在不久前,复旦大学数学与科学学院老师集体提议,申请竖立苏步青老校长塑像。这个动议在文化建设委员会讨论之后,又提交至校党政联席会讨论。
“这牵涉到对人物身份的确定,和雕像神似的问题,”方明说,“任何一个雕塑耗费心思最多的都是背后的创作。一定是对复旦非常了解的人才会提出这个提议。他不仅提出提议,还会参与设计。”
目前,关于苏步青像的决策已经通过。“复旦人的文化不是工厂生产式的文化,成熟一个(雕塑)放一个;讨论的时间永远没有放的时间长,放了不能轻易再动了。”方明说。
而在广东的中山大学,今年3月才揭幕的陈寅恪像,因为制作精良,且彰显了陈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风骨,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铜像以陈寅恪1959 年的一张照片为原型,他坐靠藤椅,右手握拐杖,蹙眉凝神,表现出他特有的那种刚毅和一丝不苟。
铜像的安放地也是特别选址于陈寅恪故居北草坪一隅,据中山大学介绍,一是因为陈先生晚年常坐于此,思考问题;二是将铜像置于草地上,更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铜像的捐赠人曾昭武告诉记者,铜像第一稿浇铸出来,效果不是很理想,销毁了重做;而在做第二稿时,他们请来著名画家韩浪、雕塑家范安琪共同创作,可是整个雕塑最关键的头像部分,几易其稿,却始终得不到陈先生家人的首肯。
于是设计团队改变做法,根据陈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制作了六尊泥塑头像,专程到中山大学历史系请当年陈先生的助手和学生胡守为、蔡鸿生两位教授提意见。此后,捐赠者和雕塑家又专程赴成都,就六尊头像再征求陈先生三位女儿意见。
“校园雕塑建设要尊重艺术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好的雕塑不但要找到适合的雕塑艺术家搞好设计,制作加工工艺必须到位,否则就是‘雕塑垃圾’。”于化云告诉记者。
那些雷人的雕像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必定有其审美的主观性,而同时,校园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又不得不取悦各种挑剔的眼光。
西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内,就有两尊2011年落成的“雷人”的雕像。雕像的造型分别是希腊神话人物“雅典娜”和中国神话人物“女娲”。
其中“雅典娜”雕塑通体白色,右手持金色法杖,身披西式长袍,但其面部则是一张亚洲女性的脸。两尊雕塑下方的碑文都附带了校方的说明:“雅典娜面相采自我院创始董事郭女士,以示郭女士对学院征地建设重大贡献之永久纪念”,而“女娲”的面相则采自创始董事李女士。
雕像的照片被传上网络之后,迅速引来网友的热议。多数网友在评论中认为,这是在亵渎神话人物。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申晓南在看过雕像照片之后,表示:“创作手法比较大胆。”
“雕塑这种艺术形式是对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是对人物的最高褒奖。人物应该是对学校的建设有着奠基的作用,或者在国际或国内某个领域某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应该是盖棺定论的,”于化云告诉记者,“中国人有活着不立像的说法。”
面对外界的批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公办曹主任解释称:这两座雕塑纯粹只是艺术品。“有谁见过女娲或者雅典娜吗?既然是艺术品肯定会有一些创意,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过曹主任坦言,院方在制作雕塑时欠考虑。
在长安大学的北院有一座女性雕像。一位美丽的少女伸展双臂,拥抱未来,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也象征着长安大学的道路桥梁等优势专业。这座在20世纪80年代初修建的雕像,本名叫“青春彩虹”,但也被学生戏称为“拉面女神”。
每一位艺术家其修养和才艺水平不一样,他们对一个主题的理解也不一样。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造型。而对造型的解读,更是因人而异。韩国曾经为了推动公共艺术,把雕塑权下放给了企业,结果造成部分雕塑的影响很坏。
在国外,雕塑管理得益于他们在立项开工之前,都由权威的专业委员会进行论证,无记名投票,不通过不能立项。而在我国,尽管项目建设者大多宣称,雕塑在立项之前都曾经过专家论证,但是论证的过程本身也会受到质疑。
“我们必须要有制度的设计,要有作品的遴选、规划、评审,为此建立制度,在这样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社会,很难说某种趣味是对的或者不对的,在不同的趣味之间找到一种博弈,在这个博弈之间找到一个博弈规则来做。” 于化云说。
不过,于化云亦对记者强调:“雕塑永远是有争议的作品。”
2007年,西北政法大学决定将本文开头提到的“宪法和球”的雕塑拆除。旅美学者林达对此评论称:“不知拆除决定是来自政法学院的法律教授们,还是宣传部门的领导们。如果真是因民众对宪法失去信心而生出嘲笑,就拆了雕塑,十足是鸵鸟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