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现代文人的“苏州菜情结”(下)

7已有 1415 次阅读  2021-04-14 10:32

陆文夫出生于泰兴,但在苏州生活了一甲子。他擅长描述苏州的饮食文化、小巷生活,被称为“陆苏州”名副其实、出色当行。他的代表作《美食家》把苏州面馆中的独特语汇和氛围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无不垂涎三尺。其实他的小说家言也自有所本,例如乡贤朱枫隐的《饕餮家言》。

 

朱枫隐是苏州吴县人,曾参加1922年七夕由范烟桥、郑逸梅等发起组织的“星社”。十几年间,星社从最初的“三十六天罡”发展为六十八名成员,收罗招致周瘦鹃、包天笑、程小青、程瞻庐等当时的知名作者,一般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的文学社团。不过,据范烟桥回忆,他们当时只是找几个趣味相投的朋友不时聚聚,谈谈说说,写点东西发表,并不一本正经。倒是每次茶会都有“苏州人家的主妇”亲手制作“别出心裁、比市沽不同风味”的点心品尝,让他回味无穷。陆文夫年轻时与范烟桥、周瘦鹃往还,曾一起出入苏州的茶馆、饭店、酒楼,深得前辈美食家指点、教诲。

 

朱枫隐写到,过去的苏州面馆不卖其他点心,但面条的花色多得让人目不暇接。如,肉面面叫本色面则称肉面又分五花”(瘦肉)大精”(肥肉)去皮蹄胖[]”、爪尖”(纯瘦肉)还有小肉”(即碎肉,北方人称为“臊子”),夏天才有。面又分肚裆音豁”(作者说是鱼鬣,即鳍,现在似乎是鱼尾的代称)卷菜”等鱼、肉等佐面之物,总称为浇头者叫者叫”。肉双肉双则为白二鳝丝即青肉面也只有暑天供应鳝丝面中还有叫”面

 

面又分大面中面中面比大面价格稍廉但面条和浇头都比前者少又有那就是面条比大面少而浇头比大面多但价格不变大面之中又分硬面没有头的面叫光面光面又叫冬天吃面恐怕浇头不,客人让小二将其放在面底就叫夏天嫌汤过热可吃拌面拌面又分冷拌鳝卤又有素拌麻油、和糟油搅拌清香可口喜辣者更可加辣油称为加辣。喜欢面条上多放葱的就要重青如不喜用葱要求免青面又叫做鸳鸯大面是鸳鸯中面就是鸳鸯

 

这些非内行不能领会的“切口”之外,苏人吃面讲究汤清而鲜,面细而“健”,浇头精致鲜洁、且四季各有不同的特色。例如,上文提到,夏季才供应小肉面、卤鸭面、鳝丝面、白汤面,以及汁面筋麻菇为浇头的素面。台大教授逯耀东的父亲民国时期是苏州的父母官,他半个世纪后回顾往事,还对老字号朱鸿兴的“大肉面”念念不忘,可见苏州面的魅力无穷。

 

飲食雖為小道,也是文化信息的最好載體。现代文人对苏州食物恋恋不舍,其实是因为饮食代表的老苏州宛如熙和一片的乌托邦式乐园 。让郑振铎一咏三叹的不在吃食,而是行人的安闲舒适:“你的团团转转都是人,都是无关系的无关心的最驯良的人……这里没有乘机的偷盗,没有诱人入魔窟的‘指导者’,也没有什么电掣风驰,左冲右撞一切的车子……大家都感到一种的亲切,一种的无损害,一种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大家都似躲在一个乐园中,在明月之下,绿林之间,优闲的微步着,忘记了园外的一切。郑振铎用“紧压在你身上的燠暖的情趣”来形容姑苏日常生活的风味很传神。这种世俗却温暖,平和而安逸的市井文化, 可能会被譏為小富则安,不求上進,只適合“風燭殘年”的老人和“寓公”居住的場所。然而正是这种小桥流水 的江南风情让无数人万里梦回,始终忘不了,放不下。

 

我们都是被命运驱策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杏花春雨还是白马西风,家乡的吃食是永远的牵记。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颜小火 2021-04-14 18:28
    在苏州玩,早晚都能看到当地人排队在一个店的窗口买卤肉:带着白花花猪油的那种切成厚块的卤肉。当时觉得苏州人好奇怪,现在呢:为什么不买两块来尝尝呀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