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实事求是

2已有 2317 次阅读  2019-01-17 12:00

人类的平均寿命目前是5060还是70岁?世界上大部分人口住在低收入、中等收入还是高收入国家?世界所有低收入国家完成小学教育的女孩占人口的20%40%, 还是60%?过去二十年中,世界极端贫困的人数翻倍、不变还是减半了?过去一百年中,每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翻倍、不变还是减半了?

 

2017年刚去世的瑞典医生、统计学家、公共卫生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顾问罗斯林(Hans Rosling)生前曾在世界各地演讲,被《时代》杂志评为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每到一处,面对的无论是大学生、世界五百强公司的CEO、联合国的巨头还是一般观众,他总是首先祭出一套包含十三个问题的测试,本文开头引用了其中几个。出奇的是,不论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或社会地位,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错误的。罗斯林甚至说,人的错误率比动物园随机乱指的猩猩都高得多。不仅如此,我们所有的错误都集中在一个极端:即,人对世界大局普遍悲观,认为情况越来越糟。在他和儿子、儿媳合作的最后一本著作、死后出版的《实事求是》(Factfulness)中,他承诺要展示“错误认知的十大原因”,并正告读者:“事情比你想象的要好”。

 

根据作者描述,我们的错误部分来自过时的数据资料。五十年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可能有意义,现在再谈“东西”、“南北”、“我们与他们”的不同显然不合时宜。现有数据证明,世界大部分人口住在中等收入国家,只有9%的人口住低收入国家。与文化背景无关,各国中等收入人群都消费类似的家具、器具、玩具,生活方式逐渐趋同。而且,即便在低收入国家,60%的女孩能完成小学教育,婴儿夭折率普遍降低,人均寿命逐年提高。世界并不像一般想象的那么一片漆黑,也不像西方人认为的那么差距巨大,泾渭分明。

 

但错误的最重要根源是我们的思路出了问题。罗斯林分章逐个分析十大错误思维模式:“夸大差距”、“凡事往坏处想”、“迷信直线发展”、“本能害怕”、“错估尺寸”、“以偏概全”、“迷信宿命”、“视角单一”、“怨天尤人”和“急不可耐”,每章最后还提出如何纠正或避免这些思维方式的办法。他认为,媒体、政客、维权分子总要借助戏剧化的叙事方式煽动情绪,达到鼓动人心的目的,而一般人也抱有“过分戏剧化”的世界观,而不是立足事实,理性分析。

 

那么怎么才能纠正偏差呢?作者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叫做“Dollar Street“的数据库,让大众自己搜索、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收入人群的日常生活,致力于消除“非黑即白”、“东西分明”的世界观。他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看到一个让你震惊的大数字,先别被吓倒,可以找另外的数字相比较,也可以找到总数相除,这样能掌握比例。总之,一切都要以确凿可信的数据为本,寻找大趋势;理解“热卖灾难”的市场需求;把握分寸;计算风险;反思是否使用了不妥的分析范畴,不要以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直线前行;不要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要一出事就推诿责任;最后,还要坚信持之以恒的小变化最终能带来积极成果。

 

此书被比尔盖茨誉为他读过的“最重要的书之一”。不过,按作者的逻辑,读者不免会提出若干疑问。数据果真能说明所有问题吗?哪怕数据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没有任何数据能面面俱到。事情总有另外一面,总有被弃之不用的数据揭露另一个故事。如,大规模战争的确在逐年减少,但每次大战人类付出的代价也更大。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将复杂的人性、人情简单化了。告诉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人:“世界大势越来越好”毫无用处。日子是自己过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而且,人非理性反应的机率远超于理性反应。科学家早就证实,对绝大多数人,摆事实,讲道理没用,触动感情才能改变行为。

 

但有一点作者说得有理:求人不如求己。与其依赖记者、政客或“导师”指点人生,每人不如自己负起责任来。我们该实事求是,没有确凿证据别急着下结论。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根据数据趋势世界越来越好”却不行动根本无济于事。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