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调停始末(下)

6已有 3059 次阅读  2018-05-20 11:32

会后我马上分别找两人单独谈话,希望能安抚她们的情绪。但两人积怨已久,自己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我又分别向学校调解办公室(Ombuds)的主任和曾担任职业调解员的好友讨教。她们说,很多时候,人际矛盾的起因是当事人情感受伤,有心理方面的深层根源,不能停留在表象。如,Y觉得不受尊重,有什么具体事例,她对“尊重”怎样定义,她对自己在本校、本系的位置如何看待?她希望在工作中获得什么,又怎么能保障她的权益?她们告诫我,调解时一定要不偏不倚,不要表现出对短期来访的老师不重视。

 

在美国,正式调解的顺序一般是先分别找当事人谈话,问以下问题:1)发生了什么?2)你对此感受如何?3)你希望发生什么变化?4) 你愿意为改善情况做些什么?5)如果矛盾不能解决,你觉得未来会如何?等两人分别说完,能心平气和地谈话,不会再打断对方了,再把两人召集起来,当着调解者的面,再轮流分别回答这些问题,以期达成共识,顺利过关。

 

两位专业人士的建议是金玉良言,但都按照美国文化的惯例行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内再召集两人开会未必很妥当。她们之间心结已深,一时难以纠正,又牵涉到地位高下、权力博弈、中美观念差异等深层问题,远不是简单的一两次调解就能解决的。我担心要是两人见面再大吵一次,事情就无法挽回了。而且,我不是专业调解员,而是系主任,要考虑学生的需求、系里其他同事的感受以及中美两校之间的交流关系,所以凡事更要谨慎,不能照搬美国人的调解模式。

 

于是,我接下来第三次分别找两人谈话,倾听她们各自的委屈。X说从没被人这么指着鼻子当面骂过,自己“是来工作不是来受气的”。我肯定了她的自我克制,赞扬她任劳任怨的精神,表示愿意协调她们的合作关系。Y则说长期受到X打压、欺负,忍气吞声太久, 一时头脑发热,就冲动爆发了。我提醒她美国职场的规矩,告诉她哪怕出于自我保护也该避免过激言行,她倒能听进去,答应以后公事公办,做好工作。我只希望事情到此告一段落,能太太平平过完本学期。但效果到底如何,还得看个人的觉悟和自制。果然,之后因一点小事,她们又有矛盾升级的迹象。我不得不给两人同时发了一封官方措辞的电子邮件,表示两人实在无法共事,我得上报教务处,请专业调停人士介入、干预,两方这才消停。

 

这个事件对我是可贵的历练。外人看,可能只是两个女人小题大做。但身处其中,人际冲突带来的负面效应犹如原子弹爆发后的辐射,一波波传送出去。当事人情绪大坏,我心神不宁,所有人的工作状态、教学效果恐怕都受了影响。今后我不但工作要做得更细,还应该参加一些专门培训。学会妥善应对人际矛盾,对职场和私人生活都是极为有用的技能。

 

经此一事,我也更深领悟了中美职场文化的差异,体会到冲突发生时只讲理性与逻辑还远远不够。人是感情动物,不是电脑、机器。当事人行为乖张,可能有深层复杂的心理原因。一味讲道理、摆事实,无法化解矛盾,改变行为,解决问题。所以,如果没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切忌自我中心,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对提高沟通、调停能力应该不无小补。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Jenny 2018-05-21 20:16
    这个系主任当得劳心啊,还要履行“老娘舅"的调解技巧。
  • 夜夜笙歌 2018-05-21 20:33
    Jenny: 这个系主任当得劳心啊,还要履行“老娘舅"的调解技巧。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