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女医变女厨

11已有 3659 次阅读  2016-12-31 16:56   标签style 

杨步伟著的《中国食谱》,我早如雷贯耳。不光她的自传中提到,跨国大出版社蓝德姆房(Random House)的主编杰森埃普斯坦(Jason Epstein)在回忆录  《吃》中也极力推崇。1945年,本书以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为题由纽约的约翰戴公司首次出版,1949年再版,1963年三版。1970年蓝德姆房首次印刷,1972年再次印刷,一直被视为中餐烹饪的经典之作,不断被著名西餐烹饪专家引用。

 

第三版中,除胡适、赛珍珠为首版写的序言,还有杨本人为首版、二版、三版写的前言及对本书体例的介绍。扉页上此书献给“要我写这本书”的霍琴(Agnes Hocking),她是赵元任在哈佛读哲学时的导师太太。正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烹饪和食用中餐的传统规矩,涵盖食材、佐料、炊具、餐具、备料和烹饪方法。第二部分罗列食谱菜单,分红烧肉、肉片、肉丝、肉圆(肉饼)、特色肉菜如红烧小排、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鱼、虾、海鲜、蛋、蔬菜、汤、火锅、甜品、粥饭、面条、点心二十章叙述,另有中式三餐及请客食单一章,大豆制品一章,中餐节食养生的好处一章。此书最后还附有关于喝茶的简短说明和索引。

 

同袁枚的《随园食单》一样,本书最大的看点是文化而不是食物。此书与其说是烹饪书,不如说是作者通过食物翻译中国文化、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一次成功尝试。杨步伟(18891981)出身名门,不到二十岁就担任“崇实女子中学”校长,教育国民北伐军中的女兵。后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医。回国后在北京开森仁医院,设妇产科和小儿科,为几百名婴儿接过生。1920年她结识了从康乃尔大学学成归国的赵元任(18921982),数学家、语言学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清华大学的“四大导师”之一。 1921年两人结婚,杨32岁,赵29岁。两人在北京住处请老朋友胡适和朱徵医生吃晚饭,杨亲自下厨。饭后,赵取出手写文件,请两人签名作证。

 

胡适写的序言提到:自己见证了两人的婚礼,日后又在赵家吃过至少一百顿饭。另一位序言作者是曾因描摹中国农村百姓生活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 她的第二任丈夫沃尔什(Richard Walsh)是约翰戴出版公司的创立者,在赵、杨和赛珍珠作品的出版史上功不可没。两位序言作者一中一美,都是文化名人,又都和夫妻两人熟稔。他们对此书赞不绝口,夸奖书中的菜谱既地道又易学,是为大家庭提供一日三餐、有时还要请客的“美国家庭主妇”的福音。

 

杨在自序中却表示她不好意思自认为作者。首先,她是医生,应该行医而不是做饭。其次,她不通英文,写成此书都靠家人通力合作:她做饭,大女儿如兰写英文,丈夫赵元任又修改文字,有意加入不符合英文文法但生动传神的话语。据她说,写作过程中和女儿多次发生矛盾,对赵的修改也不太满意。但最终的产品却非常成功。本书是用英文介绍地道中国料理的首次尝试,其中如何用美国本地食材及简易方法做好中国菜的诀窍至今适用。书中介绍了 “筷子”(chopsticks)和“点心”(dim sum)意思的来源,新造的“炒菜”(stir-fry)和“锅贴”(potstickers)等词汇如今也已成为英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赵家合作社”不仅将中餐烹饪简易化、通俗化,更重要的是他们借此奠定了自己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地位。两位序言作者是美国主流社会熟知的大腕自不必说。杨在自序中暗示了曾为医生的精英身份及作为贤妻良母为家庭努力的道德制高点,在正文里更通过介绍中国烹饪表明自己在两种文化之间游刃有余。描述中餐规矩时,她不忘强调中国人爱吃滚烫食物,吃饭发出声响是为了吹凉。被问到美国中餐馆是否地道,她解释:餐馆老板为适应本地人口味修改了菜色,但如你坚持要真材实料,他们也会满足你。她和赛珍珠同样强调自己家庭主妇的身份而不是在事业上的成就,也是为适应二战后美国大兵退伍、找工作,战时在外面工作的女性被迫重回家庭的社会氛围。

 

烹饪从来都是对文化的翻译,对身处中美两种文化间的赵家人更是如此。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 闻琴 2017-01-01 01:20
    “她和赛珍珠同样强调自己家庭主妇的身份而不是在事业上的成就,也是为适应二战后美国大兵退伍、找工作,战时在外面工作的女性被迫重回家庭的社会氛围。”
    太阳下无新鲜事,现在国内舆论也转向了,忽悠妇女回归家庭。
  • lisayu 2017-01-01 04:43
    闻琴: “她和赛珍珠同样强调自己家庭主妇的身份而不是在事业上的成就,也是为适应二战后美国大兵退伍、找工作,战时在外面工作的女性被迫重回家庭的社会氛围。”
    太阳
    国内舆论应该是分裂的,可能一部分主流媒体会有这种暗示,要求女性回归家庭,生儿育女,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为中国人口繁衍、子女教育、父母养老做出贡献;但女性解放了,怎么可能回得去。所以,会看到很多网络评论说,看到董小姐在事业上敢拼、敢闯,觉得这妞很带劲、很性感!又说,邓文迪又撩了一个新的小鲜肉了,真是人生赢家!在上次那个由金星主持的《中国式相亲》里面,尽管老一辈人对离异后的大龄妇女一副挑挑拣拣、你不值钱的嘴脸,但网络评论仍然是一面倒的支持那位离异单身妈妈,觉得她事业有成、温柔美丽,配得上一个更好的男人。

    我周边的部分离异妈妈,因为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在相过几次亲后,很少选择再进入婚姻的,她们可能有男朋友、有固定的男伴,但更喜欢过着令自己舒适的生活。
  • 小马 2017-01-01 07:46
    嗯,感觉二战后的妇女也没有回归家庭啊,还是在外打拼啊。。。。
  • momowang 2017-01-10 01:24
    做自己就好, 舆论为政府服务, 日韩劳动人口减少,现在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呢。
涂鸦板